林宇
【摘要】音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素養。在音樂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教師需要注重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音樂 教學模式 意義 問題 實踐
音樂課是目前初中開展美育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標指出,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過程,弘揚民族音樂,建立評價機制。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新教學模式,從多角度來吸引學生學習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
一、開展初中音樂教學的意義
(一)緩解學業壓力
初中生面臨中考壓力,學業繁重,情緒低落。音樂教學能夠讓學生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釋放出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音樂能夠幫助學生放松身心,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各門課程。音樂課程是一門輕松高雅的學科,能夠實現學生精神的放松,還能夠培養一些具有音樂天賦的學生。
(二)提高審美能力
音樂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無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歌曲演唱,都能夠給人以享受。開展音樂教學,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普及一些音樂基礎知識,教給學生各種經典曲目,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還可以教學生演唱一些國外優秀樂曲,讓學生吸收各種優秀的音樂文化,提高審美能力。
(三)提高綜合素質
音樂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還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精神,讓學生將學習看作是一種內在動力的活動,而不是一種應付性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功利性學習目的。這樣能夠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整個初中教學質量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的全面人才。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互動不如意
目前初中音樂課的開展過程中主要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然而目前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都過于膚淺,比如“同學們喜不喜歡這首歌?想不想再聽一遍”等,不能有效引起學生對音樂的思考和啟發。在課堂中,學生很少提出問題,與教師互動較少,無法理解音樂的魅力,課堂氣氛沉悶。
(二)音樂活動開展不盡如人意
音樂教學具有開放性,教師經常會開展各類課外活動。但是教師開展的課外活動往往沒有計劃性;學校也沒有組織各種興趣學習小組和社團,只是偶爾安排一些演出和比賽,導致學生的音樂學習沒有持續性;有時候音樂活動時間被一些別的學科教師占用。因此,音樂活動開展不盡如人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遲遲不能培養起來。
(三)教學評價不合理
目前,音樂教師往往用“優秀、良好、及格”等等級制或者分數制來評定學生的音樂成績。在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定的時候,文化課成績占據最大比例,而對學生音樂素養的評價則比較少。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音樂教學評價體系,就不能對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客觀評價,音樂教師也不能從教學中看到希望,只是以一種應付的態度來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逐漸失去信心。
(四)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入不合理
多媒體在當今教學中的運用逐漸多起來,然而一些教師對多媒體過于依賴,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區分,無論什么教學內容,都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比如一些音樂教學內容利用語言表達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示范演唱等,而教師卻將這些內容以樂譜的形式穿插在課件中,導致學生不能對歌曲有直觀的體會,教學效率反而降低,本來活躍的音樂課堂變得機械化。
三、初中音樂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注重課堂互動
在課堂互動中,學生應該是主體,而不是教師一個人表演。教師和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展開積極互動,在互動中促進情感交流,能夠有效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固有的教學思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注重情感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這樣才能保證課堂質量。此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互動,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賞析,開展音樂創作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來開展互動,避免互動超出學生能力范圍。
比如在學習“彝族舞曲”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互動環節,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做一些彝族舞蹈動作。然而實際效果并不好,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彝族舞蹈并沒有什么了解,對其動作當然也不了解,因此只能胡亂扭動四肢。這樣學生就不是在欣賞彝族樂曲,而是看著別的同學哈哈大笑,教學效果自然不好。教師設計的課堂互動環節超越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就無法有效參與到互動過程中,互動的作用就無法發揮出來。如果教師讓學生對彝族舞曲的有關內容進行預習,了解一些背景知識,那么課堂互動效果就會好很多。
(二)開展第二課堂
音樂課堂的第二課堂就是音樂課外活動。開展第二課堂能夠增強音樂課堂的人文性和實踐性。第二課堂主要是教給學生合唱、舞蹈以及曲藝、器樂等活動。合唱活動作為一種集體性的活動,整體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與新課標的理念一致,能夠調動學生對音樂活動的主動參與性,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加深對音樂背景的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在舞蹈活動中,學生可以學習民族舞、芭蕾舞等舞蹈基本功,從而能夠學習不同類型的舞蹈,了解不同國家的民族舞蹈風格。曲藝、器樂活動中,教師可以選用一些相聲、小品等劇本讓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從語言、表情及動作等方面來對人物心理進行揣測。
比如在學習“民族樂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二胡曲《光明行》,并讓學生進行演奏,體會樂曲所表現出的情感。
(三)改善教學評價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十分重要。教師要善于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采用對話性、情感性、描述性以及解釋性的語言進行講解,認真聆聽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比如在某學生演唱結束后,教師就可以說“該同學的聲音很洪亮,但是在演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表情,這樣就能讓表演更加豐富起來。”教師要注重評價語言的豐富性,讓學生每一次都能從評價中獲得驚喜。
(四)優化教學手段
教師在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的時候,要注重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要適度,將圖片、動畫以及影像以合適的方式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的,教學手段的使用最終都是為了教學目的而服務,不能僅僅是為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而忽視了教學內容。
比如在學習《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些美麗的田園圖片來激發學生對田園的向往,但是最終的學習還是要落實到演唱過程中,需要學生反復地演唱。這些都是多媒體教學多替代不了的。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審美能力。音樂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建立“以審美為核心”“促進學生發展”的音樂課堂,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讓學生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獲得審美能力,提升品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