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
摘要: 師范生的入學教育是進行系統化教師教育的起點。在這種特殊的教育傳播活動中,面臨著諸如把關人弱化等問題。運用自編《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問卷,選取4所高師院校1210名新生,以網絡和現場發放的方式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存在網絡成癮日趨嚴重、經濟困難生比重偏大、情感輔導網絡化需求迫切、專業認同感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基于教育傳播的入學培養”解決方案。如在開學階段通過把關人過濾不良干擾信息,進行專業認同感教育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以“寫出自己的困惑”為傳播途徑,來達到內在傳播的自我心理平衡等干預教育措施。
關鍵詞:大一新生;入學教育;把關人;意見領袖;網絡成癮;教育傳播;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6-0110-04
大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入學適應階段、穩定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1]。從傳播學的視角看,高等師范院校入學教育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傳播,其獨特之處在于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適應高校學習和生活)、規范的傳播信息(入學教育內容)、特殊的受眾(未來教師)、多樣化的通道(立體的教學媒體)等。在新生入學階段運用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對入學教育傳播進行干預,幫助受眾快速適應新角色,對于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針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施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了解存在的問題,基于傳播學的視角,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幫助大學新生快速適應新角色,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座談的方法,了解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施情況。其中問卷調查法是指運用自編《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問卷,以網絡和現場發放的方式,進行“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抽樣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并采用SPSS12.5對數據進行管理與處理。共發放開放式問卷1 300份,回收1 213份,有效問卷1 210份,回收率93.31%,有效率93.08%。座談是指依據專業特征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確定座談對象,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以了解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具體情況。
2.研究對象
使用聚類抽樣方法,以安徽省4所高師院校14個師范類專業2014級1 210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學科結構信息,分布均勻,比例合理。調查內容分為4個方面(學生背景、學校和專業興趣度、學習需求及大學預期與規劃)。
二、問題與分析
受國家“教師教育”優惠政策導向和社會對教師崗位認同感等各方面的影響,女生有更強烈的愿望選擇“教師”作為未來職業崗位。
1.女生數量占比高
數據表明,高師院校中男女生比例約為9:16,男生占35.5%,女生占64.5%。座談表明,女生之間除了互相稱呼“老公”、“老婆”及“女漢紙”、“萌妹子”外,還往往會因為兩個人的關系親密引起別的室友情感疏遠,而遭到孤立[2],普遍存在寢室關系緊張等人際交往關系障礙問題。
2.經濟困難生比重偏大
調查對象中,城鎮城市戶口的學生為520人,農村戶口占57.02%。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占40.50%,其中特殊困難的有210人。
由于家庭經濟背景不同,使得他們在性格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明顯,相互融合難度增大,特別是在來自鄉鎮及農村的調查對象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有宿舍中5位來自農村的女生疏遠另外一位來自城市的女生,導致該女生無法正常居住而申請入住別的寢室。
3.獨生子女難以融入
調查對象中,獨生子的比例為35.54%。他們不但個性較強,宣揚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變相地要求個性及個性解放的現象十分突出。座談中,有5位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女生因為無法適應宿舍集體生活而申請了外宿。而且他們對于團隊合作等方面缺少協作意識,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強調個人的自由度和隨意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影響到教育實習及將來工作后的教研活動開展等。
4.網絡化特征突出
“90后”大學生成長于社會轉型期,生活在一個自媒體、網絡化的時代。這樣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他們生活虛擬化及學習網絡化。調查對象在遇到困惑時,只有14.88%的選擇“教師幫助”,“室友談心”的僅為19.83%,說明新生尋求問題解決途徑傾向于網絡化。
面對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傳播特點,特別需要引導網上交流。調查顯示,45.70%的調查對象選擇“網絡交流”的方式。受網絡傳播信息的匿名性及傳播者操作自媒體熟練程度增加等因素影響,網絡傳播信息中把關人(如,網絡編輯)把關的可行性降低;網絡中“意見領袖”(如,論壇版主等)角色受到沖擊和挑戰(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傳統的意見領袖,如班長、輔導員等角色正在發生模糊和弱化)[3]。對于問題解決的網絡化傾向和網絡意見領袖的依賴程度高,也使得新生易忽視集體的作用,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生活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意見領袖的“指揮”下不愿意面對現實生活,極大地影響了寢室關系和班級管理等。
5.網絡情感輔導需求迫切
調查表明,在回答“最需要的幫助是什么?”選項中,情感方面“友情”的選擇比例為45.62%,“親情”的選擇比例占34.30%,表明新生最需的是建立友情;生活方面選擇“寢室關系”的占50.26%,表明迫切需要建立寢室關系來疏導對親情(對父母的情感等)的依賴。
6.專業興趣教育亟待加強
在學校選擇方面,有54.05%的調查對象是依據老師或者親朋的建議填報;16.94%是自己興趣所在,且填報志愿時目的明確,對學校有一定的了解;29.00%的同學都不明確為何選擇該學校,是服從專業錄取的。
在對專業的選擇方面,15.29%和26.53%的調查對象對選擇的專業“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對專業興趣“一般”的比例占37.36%,但對專業缺少了解;“沒感覺”的占20.83%。由數據可知,需要在開學階段通過把關人過濾不良干擾信息,進行專業認同感教育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專業前景的預測方面,25.29%的學生對本專業的就業前途“充滿希望”,但44.05%的對象“感到困惑”,擔心就業不理想或不能夠就業;感到“前景渺茫”的調查對象比例為25.54%,認為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都沒有用[4]。這些數據說明,通過把關人篩選專業認同、就業指導等相關信息,強化把關人顯得特別重要和突出。
三、對策及建議
在知識信息傳播的研究中,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的傳播模式是1948年拉斯威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其有5個基本構成要素,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5](P18-25)。依據該模式,我們構建了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師范生發展教育傳播體系,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角色轉變,提高適應能力,促進教師教育的質量提升。
1.基于傳播學理論,構建新生教育方案
對傳播效果進行干預和影響傳播效果的3個重要因素是“網絡把關人”[6]、“意見領袖”和傳播“微時代”。傳統管控輿論方法受到抵制,“網絡意見領袖”受到追捧。這些 “意見”領袖的“意見”并不是中性的自話自說,而是對學校有偏見,對規章制度提意見,與學校保持一定的距離,站在學校之外審視學校,就造成很多新生過度憂慮未來就業前景黯淡,偏聽偏信網絡傳言等。
利用把關人信息過濾、學生“意見領袖”引領傳播和新生的內在自我傳播三者結合進行入學教育,開展“基于教育傳播的入學培養”方案,來嘗試解決入學教育問題。
2.嚴格篩選傳播信息,重塑把關人
首先以報告、講座及班會為傳播通道進行“二級把關人”的入學教育傳播。所謂“二級把關人”,就是設置2個級別的把關人進行傳播信息的篩選及傳遞[7]。一級把關人為學校職能部門、專業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如,分管學生工作的思政工作者、法律專家),主要以講座或者報告為傳播途徑,進行學校認同及專業認同等信息篩選與傳播。二是精挑細選高年級學長作為二級把關人,就是利用其在新生心中“意見領袖”的角色,以“走寢室”或者“懇談會”為主要傳播途徑。
一級把關人重在進行警示教育講座,法律、規章制度、德育、誠實禮節及親情友情等方面信息的傳播。除了一級把關人進行信息過濾與篩選,還要進一步利用團群組織、高年級的優秀榜樣充當二級把關人進行二次把關,對不良與干擾信息再次過濾。二級把關人要公開宣傳與選拔,使其承擔“意見領袖”的角色。這些“意見領袖”就是傳播對象心中的“偶像”,精心組織傳播內容,如親歷的大一多彩生活、曾經的內心迷茫和困惑,以引起新生的共鳴[8]。由高年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感動校園十大學子”及“全國自強之星”組成傳播者,以“新老生懇談會”為傳播途徑,讓他們談自己如何取得國家獎學金,如何進行國家計算機等級和英語四六級考試,如何準備考研及考編,以及如何處理戀愛與學習等方面的體會與經驗。
3.增加信息傳播信度,發現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中,針對問題解決或者思想困惑等能夠為他人提供信息分享、權威意見、專業評論等,而且能對他人的態度、行為或者價值觀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是傳播群體中“德高望重者”。他們愿意分享自己再加工的信息(有可能會改變原來的信息本義),能加速信息傳播擴大影響。要想成為意見領袖,要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綜合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被認同感,還要在社交場合成為活躍分子,與被傳播者處于共同體中通過共同愛好產生共鳴。他們對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法,會帶動千萬人采用同樣的方法,影響受眾的選擇傾向。
研究發現,意見領袖的社會聲望在影響他人決策過程中比其它媒介的力度更大,使得傳播基本群體中的內部意見和行動趨于一致。在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學習信息的輸出不是全部直達教育對象,有的只能先傳遞到意見領袖(如班級干部、學生會干部等),再由其把學習信息傳遞給班級普通受眾。入學教育知識即便能直接被受眾(新生)接收,也要輔導員及班長等對知識作出進一步的解釋、評價,或者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指點才能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上發生預期的改變。進一步研究發現,傳播共同體中意見領袖的影響和導向作用大于外部意見領袖,也就是說受眾(學習者)的固有觀念受改變的影響往往來自本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如何利用新生中的意見領袖來因勢利導提高入學教育效果,就顯得十分重要。比如,軍訓結束后,可組織新生中“卡拉OK大賽”、“演講比賽”及“主持人大賽”等獲獎者,以班會為主要傳播途徑,以“現實與理想”、“郁悶與彷徨”及“探索與勝利”為主要傳播信息,通過該階段活動讓新生榜樣來喚醒和鼓舞受眾,對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觀進行指引和導向。
4.拓展心理疏導途徑,挖掘內在傳播
一個人進步最快的方式,除了名師指點、榜樣示范外,還要三省吾身。其實,三省吾身就是人際傳播中人的“內在傳播”,也稱人內傳播或自我傳播。在教育傳播中主要指的是個人接收外部學習信息,并自我加工和信息處理的活動。“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指人類這種自我總結與成長的最基本的傳播活動,也是人類一切傳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研究發現,讀后感、日記及學習感言等,不是對學校內人際關系和生活實踐的原始“重復”、消極“復制”,而是具有客觀規律總結的、主觀能動的、積極創造性的活動,具有鮮明的校園特征和同學交往特性[9]。以“寫出自己的困惑”為傳播途徑,訴說心聲,來達到內在傳播的心理自我平衡,這也是學生心理疏導的有效途徑。
高師院校新生的入學教育是教師教育開展的起點,通過開展有特色的師范性教育來引導新生完成從中學生到師范生角色轉變、迅速適應“準教師”生活,也是教育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育傳播者要結合學校、專業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和實施適合本校特色和學情的入學教育活動,盡早地對師范生進行教師素養培訓,對教師專業化過程進行干預。此外,還需要對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傳播環境的參與,才能提高教師教育系統化程度和教師素養,為國家基礎教育培訓輸送高質量的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鈺.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27-44.
[2] 天涯雜談.天涯論壇[EB/OL].http://bbs.tianya.cn/post-free-3215544-1.shtml,2013-04-15/2014-08-19.
[3] 陶文昭.網絡意見領袖群體崛起與挑戰[J].人民論壇.2012(06):24-25.
[4] 覃娟,王雨露.90后大學新生思想狀態調查與分析[J].出國與就業,2011(21):38-39.
[5] 邵培仁.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6] 張炳林,楊改學.教育傳播學視域下的課堂教學信息不對稱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107-111.
[7] 崔蜜蜜.美國高等院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研究與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07):162-167.
[8] 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24-329.
[9] 張鈺.運用協同創新理念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高教論壇,2013(0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