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把學校培養的積極行為延續到家中,并成為孩子自身的良好習慣、優良品格,這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因此,讓正確的家教理念深入人心,根本之舉不僅要靠學校、家庭拿出有效的行動辦法來,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元化互動教育模式。
一、走進社區,拓展合作重實踐
家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三路小學作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學校位于廣州市繁華中心區、交通主干道——中山三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具備有利的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學校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孕育著一代代與時俱進的中山三人。學校與周邊的烈士陵園、農講所、廣州少兒圖書館、干休所以及大塘街派出所等共建單位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融合社區、家庭、學校的教育合力,使學校師生、家庭親子活動資源更加豐富,為師生、家長與孩子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大拓展了家校活動空間,營造了良好的、穩定的社會教育環境: a. 寒假的鐘聲敲響了,烈士陵園的廣場上,家長們早已和這群小天使們開始了“溫暖冬日陽光健身”運動。跳繩、踢毽、騎單車,同學們在快樂、趣味運動的同時體驗智慧、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拉近同學們與家長、社區間的距離,讓他們渡過一個個充實而又愉快的寒假假期。b. 走進廣州少兒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開闊孩子們閱讀的空間,拓展閱讀的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落實素質教育。c. 學校與農講所聯合舉辦了《弟子規》導讀班,借此傳授圣賢典范,開拓孩子道德智慧。老師的循循善誘,家長的仔細聆聽,孩子的相互合作,使得課堂上學習氣氛十分濃厚。d. 歷史悠久的東濠涌是廣州人生活的取水渠。東濠涌的整治,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喚起人們對老廣州的“水城記憶”。周末,家長帶領著假日雛鷹小隊到東濠涌進行實地調查。去博物館了解美麗的東濠涌如何變成難聞的臭水溝,而如今又是怎樣恢復干凈美麗的容貌。站在涌邊,家長、孩子們共同寫下心愿:讓我們行動起來,還廣州水城美麗面貌,愛護水源從我做起,讓水更清,草更綠,花更香,廣州更美!
二、立足班級,學習教育促和諧
孩子的成長,性格、生活和行為習慣等的養成方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說學校教育是“陽光”,那么家庭教育則是那豐沃的“土壤”。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來完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變得如此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養,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一致,那兩種教育力量都會削弱。這就要求我們延伸學校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也要不斷優化,并積極迎合學校教育,為老師的學校教育對策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保障。
1. 強化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工作是學校的基礎管理,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關系著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建設。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核心,這就要求班主任應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優秀的道德品質、廣博的文化知識修養、寬闊的胸懷和豐富的教書育人的經驗。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時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評選班級中的學習之星、愛國之星、道德之星、誠信之星等,把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優秀的學生行列,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同時,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出色的影響力來樹立求學者的形象,用批判、引導的教育方式抹去家庭帶給學生的不良習慣,用激勵性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 多種家校溝通渠道
班主任是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橋梁。要提高學生家長的思想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班主任要引導家長構建正確合理的發展觀、親子觀、教育觀。此外,班主任要時刻與家長保持溝通,保證教育理念的灌輸、啟發、交流。
3.“學困生”的關愛與輔導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由于每一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個性特點都不同,教育的方法當然也要因人而異。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缺少的是發現和培養天才的父母和老師。所以,要想改變學習、心理上的問題學生,教師要以愛為前提,深入了解學生,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結合學校關工小組工作(“談心吧”),開設學生家長心理咨詢、輔導班等,盡可能及時解決不同類型的學生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個性”問題。在學校關工小組的重視和配合下,對于學校內出現的“學困生”心理問題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一如既往地開展“談心吧”工作,切實關愛弱勢青少年群體,為青少年辦實事、辦好事,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集體的溫暖,黨和政府的關懷,從而樹立信心,戰勝困難,有所作為。
三、家校溝通,拓寬渠道享服務
教育形勢日新月異,教育工作比以往更需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其中來自家庭的教育協作尤為重要。家庭和學校溝通協作的現狀及建立溝通的平臺:教師和家長作為并肩工作的雕塑家,在塑造人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目標,教育目的雖一致,但教育任務有不同,能力素質有差異,加強彼此之間的互動也就成為一種必然需要。如今,由于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等客觀條件的成熟,我校在家校互動實踐中力求做到“傳統方式有革新,現代方式有創新”。“中山三路小學校園網站”的建設,用于對外宣傳我校發展動態,發布有關信息,促進資源整合共享。為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學校開辟了“家長頻道”欄目。它是一個面向家長群體,主要針對德育工作的網絡交流平臺,我們期望用自身的實踐來拓展家校互動的途徑,期望達到:“加強家校互動,拓展教育視野,照顧彼此關切,服務學生成長”,打造一個“家校互動、家長互助、共同合作”便捷高效的渠道。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