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容
面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強調教師要通過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道德、學識、個性全面發展的自覺性。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收集一些關于“鳥的天堂”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教師備課時,考慮到地處南方的學生大部分應該沒有去過“鳥的天堂”,在這種情況下學習“鳥的天堂”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網絡上也收集了一些與《鳥的天堂》有關的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結合我班學生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篩選、整理,重新制作成課件,并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教師點撥等環節中,合理、適時地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維持最佳的學習精神狀態,達到知識、技能學習與兒童智能情感、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感悟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中國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小學課文中的文字使用也是非常精妙,非常獨到。其中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觀潮》《桂林山水》《月光曲》等課文,都是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描寫,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文章。在教這些課文時,我很喜歡利用信息技術,抓住課文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正含義,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學習《月光曲》一文時,我是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先用PPT出示研學問題:在美妙的聯想中,感受月光曲的旋律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圍繞研學問題,小組研學第8-10自然段。接著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時,適時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月光曲》的音頻,并配合課文ppt圖片。學生通過聽音頻,觀看圖片,品讀課文中文字的描寫。在發出一聲聲驚嘆同時,讓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文字描寫,展開想象,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與貝多芬產生共鳴,體會貝多芬如何進行《月光曲》創作情景。在教學《觀潮》這一課前,通過形象的圖片、錄像等讓每位學生對觀潮情境增加了感性認識,降低了理解的難度,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感悟語言語文字表達意思。其中,在指導理解“逐漸拉長變粗”、“大潮……奔涌而來”、“聲音……被震得顫動起來。”、“潮越來越近,猶如……飛奔而來?!睂W生通過“品讀—交流—感知—品讀”的形式來感受,學生邊讀、邊看、邊想、邊感悟,學習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學習語言文字描寫中,感受自然風光的美,感受大自然力量。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促使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研學后教”的理念體現教育理念與教學行為實現由“師本”向“生本”根本轉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建設幸福課堂。創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教學《漢語拼音g k h》這一課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直觀形象的場景引入,先由學生進入畫面,出現一個由拼音字母組成的拼音王國,一個個可愛的拼音字母在一起唱歌、跳舞等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并吸引學生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觀潮》課堂教學上,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教師利用網絡讓學生看四幅錢塘江大潮的圖片,學生可選擇一幅,組長帶領組員運用“比喻、夸張”和學過的詞練習說話,組內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思維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這樣,學習的個別化和交互性相結合,將學習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通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課堂教學由“先教后學”變成了“先研后教”,在課堂上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研學”風氣,使教師的教更為靈活,使學生的學更為主動,學生成了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掌握著自己學習的主動權, 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從而實現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學后教最終目的。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研學后教”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時,圍繞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預設或當堂生成研學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學習,并以討論、質疑、匯報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交流看法,提出學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課中不同研習形式,當堂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讓課堂成為學生思考問題、交流討論、展示能力的舞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只是匯總學生交流展示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題,通過點撥、引導和講解等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解難答疑,總結規律、方法。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少講精講,所有學習活動都以學生為主。這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合理運用顯得尤其重要。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能力。信息技術為創新教育提供了各種條件。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何克抗教授指出: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所需要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使得語文教學信息的處理呈多維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將更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個性差異,同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中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