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宇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搞好學習的催化劑,是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激情的興奮劑。而小組討論交流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小組討論的作用確實不小。有效的小組討論,必然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種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方的動要帶動另一方的動。在互動中互動雙方進行知識、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歷經(jīng)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我們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課堂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教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然而,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中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一、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學生只有經(jīng)過認真自學,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學習《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時,我安排學生在討論前進行充分自學,找出文章的重點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再找出與重點句有關的段落、句子、詞語等進行深刻的思考。經(jīng)過充分自學后再組織討論,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贊美春天的花朵,來贊美生機勃勃的兒童。由此可見,只有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自學,再深入討論,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求得問題的癥結,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小組討論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很多熱鬧的課上,學生暢所欲言,看似尊重學生,但其實他們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他們只是把原來自己肚里的東西展示給大家,有時是則是沒話找話。這樣的小組討論顯然是低效的。說到底,小組討論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看學生的情感和思維是否有所收獲。建立在自主基礎上的交流的確很好,但完全丟掉了教師的推波助瀾和“指點江山”必將是膚淺和脆弱的。要提高課堂上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 設計能夠進行討論交流的問題,進行小組分工及責任的再定位
在實施課堂小組討論前,教師必須先設計好討論交流的主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討論的空間。小組成員進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學生都要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此外,要讓學生懂得討論的要求,在討論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fā)言,還要做一個虛心的傾聽者,在傾聽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長處與不足。只有在討論中讓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并具備了傾聽、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識,課堂中實施的討論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2.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后進行匯報、成果交流
沒有合作后的匯報和小組交流,沒有學生的成果展示,先前的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根本沒有意義。小組討論的目的不是各自觀點的簡單相加,而是產(chǎn)生比原來更豐富和深刻的認識和觀點。但是,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往往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似乎在陳述自己的觀點。等到每個人都講完了,討論也就結束了。這樣,合作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步驟和方法,使學生懂得合作學習和個人學習的區(qū)別,懂得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歸納,如何幫助等,與其他同學進行真正的對話,以優(yōu)化合作的過程。
3. 對討論的結果予以靈活的點評和總結
討論結果點評很難定位,點評的內容可以是發(fā)言學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觀點或發(fā)言中閃亮點,幫助學生獲取、組織評價信息的過程。它可以提示學生注意別人發(fā)言的內容,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引發(fā)思想碰撞,或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吸取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討論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盡可能將評判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來總結歸納,也可以鼓勵學生與老師共同評判。在與學生共同進行評判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之間在觀點上的分歧之處,激勵和啟發(fā)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激起學生更大范圍內的深入討論與反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不失時機地逐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歸納整理。通過這種形式的點評增強學生思考、合作、討論的積極性。
總之,我們在課堂小組討論中,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行為,著力于提高學生對真理和謬誤的判斷能力,追求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鼓勵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必能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和學習嘗試,真正促使他們形成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那么,課堂上小組討論便行之有效,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