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華
微課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已逐漸被一線教師認可。本文從三個方面來探析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所在。
一、微課能代替教師的操作演示活動
正確的測量和操作(畫圖)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和“統計與概率”模塊中的知識點,也是重難點。例如測量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畫角、量角、畫高、畫平移或旋轉后的圖形、畫統計圖等等。凡涉及測量和操作(畫圖)都有一定的規范和明確的步驟,探究的余地不多。以往教師必須在黑板上用教具手把手地教,學生在下面亦步亦趨跟著做。但是那些簡陋的教具通常不好使喚,黑板是豎立的不像平鋪的紙,教師沒有過硬的基本功還真不能做個好示范!更要命的是教師在黑板操作教具進行示范時,身體必然擋住一部分學生的視線,成為視覺盲區。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84頁例3《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
這是個公認的教學難點,學生很難正確掌握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位置。原因是一個圖形的旋轉實質是分解為兩條關鍵線段的旋轉,學生往往不能把這兩條線段正確旋轉到指定的方位上,很多時候在旋轉的過程中一條線段旋轉對了而另一條卻錯了。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制作了微課。
首先,利用鐘面上的3、6、9、12這幾個特殊數字的位置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一條線段發生90°旋轉后該指向哪里”的問題,為后面的學習鋪平了道路。鐘面的中心就是線段的旋轉中心,一條指向鐘面數字3的線段順時針旋轉90°后就指向數字6的位置:
同理,一條指向鐘面數字12的線段逆時針旋轉90°后就指向數字9的位置。
然后,微課演示把一個三角形OAB以O為旋轉中心逆時針、順時針旋轉90°的過程。動畫一步一步演示把三角形的旋轉分解為兩條關鍵線段OA和OB的旋轉,把這兩條線段分別旋轉到正確位置上得到OA'和OB',再把A'和B'連接起來就得到旋轉后的三角形。
最后,總結方法,把操作步驟一一列出:①找出經過旋轉中心O的兩條關鍵線段,標記為OA、OB。②分別把OA、OB按要求旋轉90°后,標上A'和 B'。③連接A'和 B'。
課堂上,我讓學生把微課看一兩遍后,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正確掌握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的作圖方法。
又例如六年級上冊第20、21頁的例2《根據位置與方向確定物體的位置》:
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正確掌握畫圖的步驟和規范,對作圖的要求非常細致。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關注以下幾點:以誰為參照物?以哪條邊為起始邊?向哪個方向旋轉?怎樣表示“距A市200km”?然后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微課。以畫出“B市”的位置為例,微課的演示能讓學生能清晰看到畫圖的每一個步驟及畫圖要求,細微到“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該如何正確擺放量角器、用實心小圓點標記“B市”的位置后再寫名稱、怎樣計算200km在圖上的距離、畫出正確長度后線段旁要標注距離“200km”等細節都講解得一清二楚。這個例題我是通過讓學生觀看微課自主學習后,再讓學生通過練習進行操練,熟習作圖技能。從反饋情況來看,相對于傳統的示范教學方式來看,學生掌握的程度也讓人滿意。
用微課代替教師課堂上的操作演示,很好地突破了傳統教學中的瓶頸問題,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它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教師用微課代替自己進行講解,就能騰出更多的精力來管理課堂,組織學生答疑解惑,提高課堂效率。
二、微課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針對一節課的知識難點而設計的微課,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聲、像、圖、文并茂,進行視、聽、觸、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化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具體形象,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學效果。
例如以往教師在講授例題《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都會做實驗,當學生看到把一個馬鈴薯放進有水的長方體容器(通常底面是正方形的)后,容器中的水上升了,學生很容易明白“升高部分水的體積=馬鈴薯的體積”。但是實驗有局限性,學生看不到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的形狀,難以理解“馬鈴薯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這個抽象的思維轉化過程運用微課則能很好地解決。
微課先是呈現實驗過程:把一個馬鈴薯放入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水位上升了,由于學生能直觀感知“升高部分水的體積=馬鈴薯的體積”,就得出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第一種方法:用投放馬鈴薯后水的體積減去投放前水的體積,也就是求兩個長方體體積之差。
接著,微課通過變色等技術手段把升高部分的水凸顯,把升高部分的水用直觀化的手段轉換成一個長方體的具體形象。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升高部分的水是什么形狀的?從而讓學生理解“求馬鈴薯的體積”也就是“求長方體的體積”的轉化過程。最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得出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第二種方法:想辦法找出升高部分的水的長、寬、高等數據,求出長方體的體積,20×10×(8-6)=400(cm3),也就是求出了馬鈴薯的體積。
微課中,把升高部分的水用直觀的手段轉換成一個長方體的具體形象,抽象的東西變成直觀的形象,這一過程牢牢烙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領會到求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求規則物體的體積,對“馬鈴薯的體積=升高部分的長方體的體積”這個轉換過程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而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三、微課能兼顧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
微課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可以重復利用,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重播。在新授后的練習課或期末的復習課中,或是對某些學生進行補課時教師都通過重播微課來讓學生回顧舊知。課后,教師還可以把微課發到班級的Q群上,當學生做作業產生困難或者產生遺忘時,就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水平,通過放慢速度、暫停、重復等控制視頻的播放來重新學習。這樣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兼顧了班級授課的集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實現了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也成為家長輔導孩子的有力抓手。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微課短小精悍、目標明確、形象生動、可重復利用,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種種優勢使得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微課也存在局限性,它一般只有5-1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協助教師完成一個碎片化知識點的講解,微課不能取代教師的授課。微課更多的是預設,而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互動,注重生成,這些都是微課進入課堂教學帶來的新挑戰。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