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強
余文森老師寫的《課堂教學》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對于學生,如果學生投入的學習,活潑、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生命的滿足,那學生對你的課就產生了期待,就達到了課堂的有效性。”除了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教師所教知識。
一、提高職業道德和業務素養
相對于單純的知識傳授而言,思想教育更有其復雜性。所謂“言傳身教”,這對擔任《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人品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東西都取代不了的。其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這就要求教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從而讓學生們“親其師,信其道。”
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觀念,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吸取新知識,研究新問題,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致力于本學科的教研改革,并且將最新的理論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課堂教學中,老師積極有效的引導,是確保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教師素養的不斷提高必然會令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盡情揮灑智慧,展現創造力,創設高效課堂。
二、精心備課
是否備好課,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思品課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小學徳育工作的培養目標,實施途徑和教育原則,這是搞好《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前提.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而且要活用教材。當然,光靠書本提供的素材和內容,往往課堂教學有效性不是那么如意圓滿,必須通過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悉心研究教法,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后才能將課堂教學有效性充分展示出來,通過教師精心的教學過程達成對學生最大的教育成效,使學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作為教師只有在深入領會課程標準、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精心備好課,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創設高效課堂!
三、寓情于教,激趣樂學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趣,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把課本中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圖像,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馬路不是游戲場》,通過介紹交通事故在社會中的頻繁現象,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的圖片,在指名同學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同樣是這一課的教學,在新課伊始,借助現在教育技術手段,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一首名為《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的優酷視頻,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事故的現場,十三歲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每個學生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從而感受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份安寧與和諧。
因此,寓情于教,給學生一個情感體驗的機會,就能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在情感體驗中思考,在情感體驗中表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高效課堂。
四、與實踐結合,在活動中成長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我在設計《我是一個消費者》這一課時,讓孩子們四人分成一小組,讓他們團結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做出了生活中各種用品,為了檢驗同學們的商品,也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領會大人們買賣商品時的情境,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班級商品訂購會。這樣,孩子們在模擬生活場景中就感受到了服務人員工作的辛苦,家長們買賣商品時的討價還價的原因,還明白了商業活動必須有的道德規則。品德與社會的文本就是來源于生活,教學設計也要來源于生活。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