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群肖
我校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學生家長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方式欠缺科學,生源都是民辦小學或是周邊公辦小學的中下生,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較差、學習知識面較窄,而且缺乏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在我們非優(yōu)質生源學校的學生當中這種人文生命的教育尤為重要。
一、誦讀美詩文,于賞析中熏性情
初中語文新課程所選錄的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處處蘊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其中有很多的美詩文,如詩歌《理想》、《在山的那邊》《華南虎》、散文《春》、《濟南的冬天》、《三峽》、《行道樹》、《紫藤蘿瀑布》、《散步》、《談生命》等,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多誦讀,通過誦讀來熏陶學生的性情,為提高人文精神打下基礎。
二、品析語句,于理解中明哲理
教材中有很多課文的句子彰顯濃厚的生命意識,理解了這些句子,我們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紫藤蘿瀑布》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行道樹》中“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會多放一點點時間讓學生慢慢品析,細細咀嚼,領會深刻的內涵,明理明智。
三、感知人物形象,于審美中知人性
教材中有許許多多的個性鮮明、有著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我們要充分挖掘并發(fā)揮他們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力量。如:花木蘭的孝順美麗、智勇雙全;諸葛亮足智多謀、忠心為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剛勇;韓麥爾先生的強烈的愛國情懷……
而有的文學形象,我們則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要善于從多角度去理解,才能更立體地體悟到真實的人性。如教授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一文,我并沒有停留在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把它上升到尊重生命倫理的層面;“楊二嫂”這一人物不定格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繼續(xù)挖掘這一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關于對于勒的評價,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我們要看到人性的復雜,人活著的無奈。這是真實的人性,這些,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文本,從多角度的分析,揣摩,這對于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及他人,形成正確人生觀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質疑討論,于碰撞中悟生命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曾經,我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由《送別》歌曲導入課文,讓學生默讀課文獲得整體感知后,我又設計了一個調動學生相互質疑的環(huán)節(jié)。我問: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呢?同學們先考慮幾分鐘,然后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小組交流。簡短幾分鐘小組交流后,學生紛紛提出了問題。除了問一些關于爸爸形象的問題,其中也問到關于我“成長”的過程的問題,如:“我得知爸爸去世,為什么還能那么鎮(zhèn)定自若?”通過同學討論解疑,同學們懂得了,是爸爸以前的嚴中有愛的管教,是平時爸爸對我獨立、勇敢的性格進行有意識的鍛煉,所以在老高告知我這個噩耗時,我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那是一種責任,是面對人生的頓挫的一種淡定。
五、比較閱讀,于辨析中見深刻
教授七年級上冊《短文兩篇》時,我就采用比較閱讀法,讓學生找出這兩篇文章的異同。通過比較,學生領會了文章,知道相同地方是:都是由兩個小小的生物引發(fā)對生命的感悟,態(tài)度是積極的。不同在于:《蟬》對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長短,都要積極面對,好好活著,文章闡發(fā)的態(tài)度是隱喻在蟬的生命意義當中,沒直接表白;而《貝殼》則是很明確的表明我要怎樣做:認真的,仔細的,一絲不茍地活著。這樣一對比,既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讓學生懂得卑微的小生命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讓自己短暫的生命實現(xiàn)最大價值。這樣在辨析對比中學生更能深刻地領會作者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tài)度,從而也思考了應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命的問題。
筆者知道,在閱讀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還有很多好的方法,但無論如何,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