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輝
【內容摘要】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德育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更能樹立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重視德育在課堂中的輻射作用。在我校的核心教學理念下,思考如何將德育有效的滲透課堂中去,以悅怡情,以美輔德。
【關鍵詞】初中 美術教學 德育 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健康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我校核心理念“悅”文化就是在教師層面構建一種積極進取的教師團隊精神,和諧愉悅的工作氛圍;在學生層面積極營造樂觀、陽光的成長環境,讓學生身心愉悅、個性飛揚、知書識禮、樂施分享,健康快樂的成長。
美術這門學科是學校實施“悅”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它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樂觀向上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術也是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個人之所以能發現美,是因為他有一顆美而愉悅的心靈。中學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所以,要使學生真正的心靈美,在“悅”中健康成長,正是離不開美育和德育的雙教育。
怎樣圍繞學校提倡的在“悅”文化下,把德育滲透在美育教學的課堂中呢?
一、課堂上“以悅怡情”
首先教師有較好的專業素養。教師要有敬業精神,熱愛學生,與學生建立互動,有親和力。教師的優良道德品質和審美修養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課堂上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學生們知道,美術不是主科,如果教師對學生絲毫沒有吸引力,學生是不會聽的。所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比如我經常鼓勵發言的學生,告訴學生你回答的問題可以進入到我的“美術研究班”,學生的自豪感倍增,課堂頓時氛圍濃厚!學生紛紛搶答。如果答的好的學生再進行有趣的下一個環節中。學生在開心的同時,不僅掌握所學的知識,也使得經常不愛聽課的學生參與了進來。我還經常在課堂上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教育學生,其中故事中的情感經常滲透德育教育,感染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如畫老人時,就給學生講孝敬老人的故事等。每次上課學生哪怕畫不好也很開心的,因為在精神上他們都得到了滋養。學生們都非常期待下一節美術課的內容,他們都親切的叫我魯媽媽。
二、課堂上“以美輔德”
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的藝術作品對那個時代的人都有深刻的影響,或是鼓舞著人們的斗志,或是凈化人們心靈,陶冶情操。或是起著教育的作用,或是提高了人們的審美品位。林林總總的藝術品一代代傳承,弘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王式廓所作的《血衣》素描稿,是對偉大的土地革命的形象概括,畫面選擇了斗爭地主大會上有著血淚之仇的一位“苦主”抖開被害親人的血衣進行控訴,會場立刻群情激憤的一個瞬間,表現了兩個階級的一場生死決斗。作者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認為造型藝術是靜止的視覺藝術,不能看到人物說話和行動,只能表現一個靜止的瞬間,也就是說作者的主題思想是通過作品的藝術形象來體現的。如此深刻的人物形象讓學生看到封建地主階層的可惡,產生對貧民階層的同情,感慨我們今天新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一幅難得的德育教育的畫作。
一種標志,一幅圖案,幾筆勾勒,及至一根簡單的線條,有時都能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沖擊。美國小說家亨利在構思篇小說提到一位畫家在病房的墻面上畫的綠藤葉,支撐了垂危病中的少女的生命,可見精神產物對人的心理影響之大。
在美育課堂上教師多選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讓學生賞析,優秀的藝術作品格調高雅,手法新穎,藝術情味濃郁,催人奮進,產生無究的想象,是思想與藝術的高度統一。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徐悲鴻《奔馬》等都是代表中國氣派和象征民族精神的真正藝術。不僅能使學生大開眼界,而且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播下了美的種子;宋朝的《清明上河圖》這些傳世精品不僅能擴大學生視野,也使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三、課堂上“敬精微致廣大”
記得一次上手工課的制作,編制《中國結》。我提前讓學生備好工具。結果在課前檢查備品時發現了一多半的學生沒有帶齊。剛開始我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可以借此機會加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四人為一組,這樣能保證這一組的同學們的工具都能湊齊。還有的同學獻出了自己的鞋帶當做編繩。象這樣的貧困學生較多的地區,真的很難為學生了。學生們在這次團結合作中很賣力的完成了中國結。由于老師的愛和寬容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快樂,而在我做示范的過程中,注意把一些細微處的剪掉的垃圾集中收到口袋里,學生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洋溢的笑臉和汗水,最后做出一個又一個的迥異的“中國結”,雖然有的略感幼稚,但是在我的眼里學生們做的都很美。
總之,在學校文化中受過良好素質教育的學生,尤其是在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的熏陶下,都會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美的教育更能凈化學生的心靈。在學校的“悅”文化關懷下使其身心愉悅,個性飛揚、健康成長。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從而使社會上的犯罪率也會大大的降低。可見,德育滲透工作對我們每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