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冰
【摘 要】2016年8月在里約舉行的奧運會上,游泳隊員傅園慧的“洪荒之力”的英語翻譯特為引人注意。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我們更應敏銳地捕捉這一契機,打開教學的大門,暢快淋漓地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到英語資源。巧借“洪荒之力”,教師可利用國際大事、國家新聞以及身邊環境構思創設英語教學氛圍,讓學生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零距離研究英語學習。
【關鍵詞】中學英語;環境;創設;英語資源
《英語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英語課的精彩在于把語言的魅力滲透到學生的靈魂里。重要的是有了好的素材,教師還必須恰到好處地運用,這樣才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素養,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更能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下面我就中學英語環境的創設談幾點實踐和嘗試:
一、讓國際新聞成為英語教學的風向標
國際上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各國都采用英語播報世界新聞。2016年8月里約舉辦國際奧運會。國際頭條新聞有一句話火了,那就是傅園慧的“洪荒之力”。這詞幾乎家喻戶曉,各國爭相報道。筆者是立馬做出這樣的教學嘗試,要在開學第一課中巧借洪荒之力給學生上一課“洪荒之力”的翻譯研討會。
關于“洪荒之力”,CCTV NEWS翻譯成:prehistoric power(史前的力量)。對于初中學生而言,prehistoric這個詞語是還沒有接觸到的,它需要學生在掌握了構詞法后,懂得詞根和詞綴后才能領悟得到。學生對historic也要從history這個詞著手研究才能進一步明白詞義。因此,這個詞語的翻譯是比較符合官方報道的,學生很難體會到那樣的新聞特性。而英國衛報則對“洪荒之力”給出了另一種翻譯:mystic energy(神秘力量),這樣的翻譯充分反映了外國友人對我們這位運動員的好奇與驚訝。但是就傅園慧本身作為一名運動員,她當時被采訪時所說的話的反應來說是出自條件反射的,所以,有部分英語愛好者和專業翻譯人士認為比較符合的對話應該是這樣的:記者:“Did you reserve your energy?”傅:“No, I gave it my best shot.”/“No, I went all out.”因為在日常表達中go all out/ do ones best表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做好”。那么,這樣的翻譯方式是最能讓大部分人理解并立馬體會到運動員的心情的。同時,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更是易于吸收和運用。課堂上,在這個探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淺而易懂的語法知識,體會到了語境下詞語的使用,而且能學到了更多未知的新詞匯,印象深刻,為日后學習埋下伏筆。
二、讓國家大事成為英語學習的導火索
不僅國際新聞能讓教師改變教學的構思,平時如能多關注時事,與正用獵奇的眼光看世界的學生們有共鳴則能讓自己的教學更具個性化。
2014年定在我國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是國家頭等大事,北京不惜一切代價來保北京的優美環境。那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英文全稱: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APEC。在規范學習中,筆者是首先讓學生了解每個字母所代表的意思。但是由于中國舉辦這樣的盛事想給外賓好的印象,于是便努力使到北京城上空再現藍天白云。APEC blue這個詞就應運而生。學生在看時事新聞時捕捉到了這個詞,他們不懂也很難去運用。這時候,筆者展示了APEC的2種新解釋:1.Air Pollution Eventually Controlled空氣污染被控制住了。2.At Party Empires Control一切盡在黨國掌握之中。筆者解釋:這兩種翻譯都在形容我們國家的能力之強,團結的力量之大,辦事的效率之高,完成的角度之美。學生利用政治的悟性還是能理解到的。但從另一方面講,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真的是有時代性和強烈的新聞色彩性的。很多年輕翻譯人士用APEC blue形容“短暫易逝,不真實的美好”。學生對于新詞的解釋要有特定的語境給出來才能去理解才能更深入掌握。于是,語境造句派上了用場:He is not really into you, its an APEC blue!
當然,在大英詞典還沒有正式修正前,到底這個詞語的運用怎樣才恰當變成了探究的中心。師生的討論才顯得進一步地激烈和有趣。這樣的課堂便是英語學習的導火索,可以激碰出熱烈的思維火花。
三、讓身邊環境成為英語研究的切入點
語言來自于生活,生活創造了語言,學習英語應緊扣生活。只要細心留意,身邊環境隨處可見可聞英語。若教師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豐富語言材料,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且在實踐英語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的工具性能,學生的 自覺性就會大大增加,學習英語的洪荒之力也能盡顯。比如:How are you ?是一句問候語,常見于友人對話之間。小學階段教學生要這樣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但是,千篇一律的呆板的回答總讓對方感覺敷衍。對待初中的學生,就要共同探討用什么方式回答會更好?換成了Couldnt be better.(再好不過了)來回答時,很多學生眼睛睜得可大了。從眼神里筆者發現他們的想法是:原來還可以這樣回答!因此,學生又掌握多了一種表達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探究過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以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
巧借“洪荒之力”,有依據地創設英語學習環境,給師生搭建一個交流、學習、創造、競爭與展示的平臺,能讓孩子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生零距離學英語,讓英語教學跟上時代步伐,綻放課堂魅力。總之,能使學生在愉悅的英語環境下自然地學習和運用英語,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袁會禮.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外語學法教學研究,2009年版第3期
[3]許亮亮.《創新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外語學法教學研究,2009年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