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珍
【摘要】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一門學科。在最近幾年,心理語言學在二語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此話題的研究也層出不窮。通過研讀相關文獻,筆者從四個方面總結了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在二語教學領域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 二語教學 二語輸入 學習動機 個體差異 二語文化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一門學科。它的許多研究成果在二語教學領域已經得到了應用,為二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論文主要包括兩部分:在第一部分,筆者對心理語言學做了簡單介紹;在第二部分,通過總結相關文獻,筆者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心理語言學對二語教學的貢獻。
一、心理語言學簡介
心理語言學是基于心理學和語言學的一門跨學科的學科,以語言習得和使用的心理過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它主要研究以下四方面的內容:人們如何理解和產生語言;兒童怎樣習得母語;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何建立心理語言學的計算機模型。作為一門僅有幾十年歷史的邊緣性學科,盡管它的某些理論和觀點尚不成熟,但它的有些研究成果確實為二語教學提供了新視角。
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在二語教學領域的應用
在充分研究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論文從二語輸入、學習動機、個體差異和二語文化四個方面分析了心理語言學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1.二語教師應提供給學習者“可理解的并有一定難度的、真實的并預先調整”的二語輸入。首先,二語輸入應是可理解的并有一定難度的。就“可理解”而言,為了使學習者有效地習得二語,二語輸入的內容應盡可能被學習者理解。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 的輸入假設理論把“可理解性”作為有效輸入的一個重要特點。該理論認為,“learners acquire language as a result of comprehending input addressed to them”(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270),即學習者主要通過理解語言輸入來實現語言學習。就“一定難度”而言,有一定難度的語言輸入也是必要的。Krashen 的輸入假設理論中提到了“i +1”理念,即“the language that learners are exposed to should be just far enough beyond their current competence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most of it but still be challenged to make progress. Input should neither be so far beyond their reach that they are overwhelmed, nor so close to their current stage that they are not challenged at all.”(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270),意思是學習者接觸的語言應該恰到好處地在他們現有的語言水平之上,一方面使他們能理解大部分語言輸入信息,另一方面語言輸入信息對學習者是要有挑戰性的,以給他們提供進步的空間。換句話說,語言輸入既不能超越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以至于他們無從下手,又不能過于接近他們現有的語言水平而失去挑戰性。任何過難或過易的二語輸入都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二語學習。
其次,真實的并預先調整的二語輸入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真實的語言輸入能使他們感受真實的語言場景。正是在真實的語言場景中,真實的語言交流才會發生,真實的語言運用才會展現,同時,語言背后真實的文化才會體現出來。一部分二語教師把二語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對詞、短語、句型和語法的講授,而忽視二語的真實運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考慮到母語和二語的差異性以及真實語料的難度,真實的語料必須經過調整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因此,預先調整的語言輸入(premodified input)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即要“根據學習者的現有水平事先對語言材料進行精細調整”(語言學教程,266)。這種語言輸入既具備真實語言輸入的特點,又能滿足不同水平的二語學習者的需要。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課本中使用的聽力材料為例,這些語言材料就屬于真實并經過預先調整的二語輸入。“真實”體現在,這些材料是由英語母語者來呈現的,具有英語原汁原味的特點;“預先調整”體現在,聽力材料的速度、篇幅、內容、詞匯和句式的難易度都是經過調整的,速度慢于真實的英語語速,篇幅控制在高中生能承受的范圍,內容盡量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詞匯和句式的難易度和他們實際的英語水平相當。
2.培養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兩大類。對于大部分二語學習者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屬于外部學習動機。這意味著他們僅僅把二語學習作為實現個人目標的工具,如二語學習是為了通過考試,獲得證書,就業,出國等。Gardener和Lanbert也把這種動機稱作工具型動機。對于另一部分二語學習者來說,二語學習的動機屬于內部學習動機,即他們學習二語的動力來源于學習興趣、求知欲、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內部因素,這些都有利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二語。
作為二語教師,應同時培養學習者的外部學習動機和內部學習動機,通過二者的有益結合和互補作用,來推動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對此,筆者結合文獻資料和個人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三點參考性建議。首先,二語教師應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習者對二語學習的興趣,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其次,二語教師應把交際作為學習二語的最終目標,并體現到平時的教學中,使二語學習變得活躍起來,而不應局限于詞、短語、句型和語法的教授,忽視二語的語用功能。最后,二語教師應向學習者指明學習二語的社會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跨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學習者能掌握一門二語變得尤為重要。二語既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能更好地以它為工具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和技術。
3.充分利用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心理語言學認為,在二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如年齡、性格、性別、能力、認知風格等,也會對二語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作為二語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差異,促進它們對學習者二語學習的推動作用,抑制其阻礙作用。基于文獻和筆者個人教學經驗,關于如何利用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筆者認為以下兩點建議可以借鑒。首先,二語教師需意識到個體差異在二語學習中是普遍存在的,應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對待這些差異。其次,二語教師不妨充分利用有利的個體差異,合理處理不利的個體差異,從而形成合力,促進二語的有效學習。比如,如果一個學習者擅長語言知識記憶,教師不妨幫助他充分挖掘這方面的優勢。反之,如果一個學習者不擅長語言知識記憶,教師可以提供給他這方面專門訓練的機會。
總之,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于二語教師來說,關鍵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學習者的有利差異,克服不利差異。
4.促進學習者基于二語文化的二語學習。培養學習者的二語文化意識,也是心理語言學關注的一個方面。在每種語言產生和發展的背后,都有強大的文化支撐。因此,對二語的學習必定會涉及對二語背后文化的涉獵。這種涉獵將有利于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對二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涉及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要使學習者認識到同一個字、詞或短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文化含義。例如,在以英語為二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有時候需要基于文化含義去理解同一個詞或短語的不同含義。以“green”為例,
1. Wait for the light to turn green.
2. The new trainees are still very green.
3. When I got the well - paid job in a foreign company, my friends were somewhat green with envy.
在句1中,“green”取其基本含義“綠色的”。然而,在句2中,“green”的含義是“不成熟的;缺乏經驗的;幼稚的”。因此,對這個句子的理解是,這些受培訓的新學員還不成熟。如果學習者僅僅從其基本含義而不是英語文化含義去理解“green”,整個句子就被誤讀了。在句3中,通過句子語境“When I got the well - paid job in a foreign company”和單詞“envy”,學習者能很容易推斷出這句話的意思,即我在一個外企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我的朋友們有點兒忌妒我。“green with envy”在英語文化中的含義是“嫉妒的,眼紅的”。總之,有時候二語學習者需依托整個二語文化去理解一些字、詞和短語的特殊含義。
另外,有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需依賴二語所在國家的歷史知識和風俗傳統知識,背其道而行,理解將是遙不可及的。例如,以下是關于英語傳播的一個段落。
4.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段落,學習者不僅需要讀懂字面意思,而且要具備英語傳播的相關歷史知識。據歷史記載,17世紀,英國人開始通過航海征服世界其它地區,英語也被隨之帶到了這些地區。換句話說,正是英國人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征服行為促進了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了解了這些歷史知識,學習者就能清楚地理解這個段落了。
三、結論
總之,心理語言學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二語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本論文將這些應用歸納為四個方面:二語教師應為學習者提供可理解的并有一定難度的、真實的并預先調整的二語輸入;培養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充分利用個體差異;促進基于文化的二語學習。然而,本論文尚不能詳盡心理語言學在二語教學領域的全部成就。因此,對該話題的進一步研究仍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65-266.
[3]胡壯麟.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70.
[4]王福祥,周小成.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對外語教學的一點反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5]韓冰.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心理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聊城大學學報,2004.
[6]查巍.心理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考試周刊,2009.
[7]保惠紅.心理語言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
[8]李紹山,李志雪.心理語言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
[9]賈冠杰.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上海科技翻譯,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