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澤波
【摘 要】提升高中語文課的語文味是語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必須通過深挖教材,提高對課本的資源利用;細讀文章,發掘文章的語文魅力;以及發揮個性教育,全面提升語文味,從而讓語文教育回到價值與情感的維度,體現語文味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味;價值
提升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這個話題,至今依然值得討論。因為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面臨著許多困難,比如,學生學習時間很緊張,如何讓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以提高語文的閱讀面,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語文味的一個重要前提,因為如果學生沒有積累,老師即便善舞,也只有半截長袖,畢竟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只有老師的努力沒有學生的付出和參與也是達不到效果的。所以,本文想就提高語文教學如何提高語文味來談點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深挖教材,提高對課本的資源利用
根據學生學習時間緊張的現狀,更多的課外閱讀活動難以有效開展,鑒于此,更應該深挖教材資源,讓學生在以教材為綱的語文學習中,能有更多收獲。深挖教材是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這一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兩篇是重點要講授的課文,而屬于拓展教學或者拓展學習的課文,如蒙田《熱愛生命》、帕斯卡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柯靈的《柯靈自語》在整個單元中則屬于深挖教材以整合資源的范疇。這個單元的教學安排,一般是蔣子龍的《書的征服》、培根的《論友誼》是詳細講授課文,講授這兩篇課文,學生能獲得語言的、思想的訓練,但是如果對剩下的三篇課文不加教學上的處理,或者是讓學生自己閱讀,則達不到散文教學的相應目標。因此,要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對另外的三篇課文進行資源整合,作為教學的有效補充。該單元的文章偏向思想性,所以,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作為基本要求,組織學生閱讀、討論,比如為什么帕斯卡認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你和培根的友誼關有何異同?你如何看待書與我們的生活?這樣一些問題緊扣課文,又與學生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帶著問題的閱讀能讓學生更加有目標,能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思考。教學中安排專門的時間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味,感受到語文承載的思想之魅力,能更好地領悟語文課堂的人文光輝。
二、細讀文章,發掘文章的語文魅力
每一篇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如何在教學中講授這些作品,是語文課堂能否具有語文味的關鍵。高中語文教學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再以知識性作為教學的主要方面,而是要凸顯語文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因此,要增強高中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就要細讀文章,將作品中的語文魅力發掘出來。比如詩經《蒹葭》,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國風(秦風)名詩,完整地體現了“興”的創作手法,反復吟唱中把“蒹葭”、伊人、水等意象營造在空靈縹緲的意境之中,反復渲染、回環吟唱那種空寂、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把詩人內心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正是如此,才被稱為“情真景真,風神搖曳的絕唱”,是“思心徘徊,百讀不厭的杰作”。講課中如何將詩歌的這種藝術魅力挖掘出來,這是關鍵。因此,老師應該從自身的語言表達、情感傳遞、文本分析和評價等環節,把課文內蘊的魅力展現出來。只有讓學生在學習、聽課中領略到了語言藝術、文學藝術的魅力,才能讓他們獲得閱讀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激情。藝術的魅力是感染讀者、從而使作品本身成為經典的原由,如果語文課堂不能挖掘這種魅力,而淪為按部就班的知識灌輸和模式化的解讀,則失去了語文教育的真義。
三、個性教育,全面提升語文味
語文味,核心的內容就是語文課要有語文課本身的氣質和價值維度。什么是語文課的氣質呢?就我的理解而言,是一種浪漫的、走心的精神,語文教育在高中階段,已經進入到一種精神教育的層面了。因為,高中生具備了相應的文史知識和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鑒賞文學作品。因此,提升語文味就是要破除單純的知識教育方式。語文課如果只能就枯燥的知識進行傳授,那么既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也不能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就目前高考的形式而言,純粹的知識內容是考點之一,但是掌握考試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興趣,從對作品的閱讀和理解中牢固掌握字詞句的相關知識。因此,提升語文課堂語文味是解決語文教育的根本途徑。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個性化的教育才是關鍵。
語文課的個性化教育一是就學生的個性而言,一是就教師的個性而言。因材施教是個性化教育最好的解釋,有些學生喜歡詩歌,那么詩歌教學部分,可以讓學生多參與,比如朗誦;有學生喜歡小說,可以讓學生進行戲劇的編排,在班級表演。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從而才能穩定學習的狀態。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并通過廣泛的參與獲得切實的提高。此外,課堂應該呈現教師的個性。一個好老師能很好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人生態度、情感和價值觀,而在語文課上展現良好的語文味,則能更好地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正向的影響,良好的影響才能激發教育的育人功能。語文教育是以知識為媒介,塑造人的情操、情趣和性靈,因此,語文味的提升就是讓這個媒介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并且在事實上為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
當前,我們的教育面臨很多批評,其中就有過于偏重知識教育,忽視人文教育的問題。語文味就是要讓語文課堂回歸到人文教育的正軌,比如在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最后一次演講》、《最苦與最樂》、《我有一個夢想》這個以演講稿組成的單元,老師如何講授呢?如果離開了人文教育這個維度,那就完全失去了語文味,跑偏了對語文教育的理解和深刻領會。教育一定是要有一個價值維度的,新課程標準也對此有明確的說明,而語文教育要堅守這個維度,就是要提升語文課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