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
【關鍵詞】多媒體;教與學;活力;創新思維
一、多媒體能夠創設文本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這一點,多媒體教學就有它獨特的一面:采用新穎的方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興趣倍增。如《鳥的天堂》一課,我在引入課文時,利用課件再現課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樹綠得發亮、綠得可愛,那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生動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仿佛置身于“鳥的天堂”。這樣,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學習熱情持續高漲,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多媒體的直觀手段解決了學生缺乏實際的現場感,難以把握抽象理論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它展現出來的生動直觀的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課堂教學形象、生動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會碰到許多抽象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東西。而多媒體的運用就可以使這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了。《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是低年級課文,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上有困難。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突破難關。例如,在講解“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依賴于種子上的小毛”這一句話時,我就使用了動畫。先在屏幕上顯示整株蒲公英讓學生有全面的認識,然后一顆蒲公英種子飛揚出去,隨即種子放大,蓬蓬松松的毛兒清晰可見。蒲公英又靠什么飛翔?一陣微風刮來,蒲公英種子隨著悠揚的音樂一顆一顆出發,重點詞“紛紛出發”在屏幕上出現。課堂上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化靜止為動態,將學生帶入情境,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巧用多媒體,不但可以使抽象的過程具體、形象,也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學生的能力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三、多媒體喚醒學生心靈,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人們讀書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感人的地方,往往會鼻子一酸,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閱讀時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已經與文本進行了心靈交流。這樣的閱讀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閱讀,才會讓人感受到閱讀是愜意美妙的,是幸福溫馨的。但學生缺乏閱讀語感的積淀,對一些閱讀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強,影響自主式閱讀的進行。借助信息技術,可以促成學生與文本心靈交流、喚起鮮明的“內心現象”,使學生也深得文章旨趣。如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學生沒有親身體驗過地震帶給他們的災難,很難把自己的情感與文本結合起來。學生在理解文章中蘊藏的父愛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學生們脫離生活的經歷,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是膚淺的。教師的教學語言表述也是顯的蒼白無力的,對此,教學中,我聯系汶川地震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實際,用汶川地震中父愛的圖片喚醒他們的感受.,播放地震時的視頻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從而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至此,學生的感情體驗、心靈交流可謂是水到渠成。
四、多媒體能巧妙拓展,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多媒體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教師不失利用這些感性材料,培養學生語言的描繪能力和組合某種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如《可愛的西沙群島》一文,海底的世界五彩繽紛,十分壯觀。課文中描寫的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龍蝦,成群結隊、各種各樣的魚,農村的學生沒有見過,單憑想象是很難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的。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教師說破嘴皮也無濟于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海底世界的視頻一放,學生看一下就理解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描寫得準確而又生動,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物產豐富,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多媒體能刺激學生感官,超越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這么多的優勢使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大有用武之地。
五、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寬教學時空,創設探究性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問題,揭示矛盾,引發爭論,打開學生思路,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學生的定式思維,有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如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用多媒體指導小學生作文,從切身的體會中感受到這種方法,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培養觀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培養學生從聽到說,從說到寫,正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可以帶動學生從身臨其境的感知、領會中過渡自己的口、筆頭作文訓練,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愫,產生了寫作的欲望。學生根據教師展示的圖畫,展開想象,使作文課更富想象,最終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取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觀點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這一整合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程敏.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心:寧夏教育,2015
[3]謝幼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2007年
【作者簡介】
白優熙,女,寧夏中衛市中寧縣余丁鄉石空完小,大學專科,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