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尤其是當代社會師德不斷受到不同人群的拷問。師德不是孤立的個體,與社會、學校管理、學生都有密切聯系。本文從師生關系、教師發展方面分析師德困境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師德;師生關系;教師職業;教育模式
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自孔子開始,就以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重義輕利、為人師表等作為衡量師德的標準,在當今社會,這些標準仍然適用。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縱觀當今社會,教育界也并不太平。前不久,亳州一中學老師在監考時被學生群毆的事件引發了輿論嘩然。雖然這是一個個例,但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可見問題的普遍和嚴重。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 師生關系的困境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工作好壞,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因此,教師的道德修養、道德水平,對于建立教育活動中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維持一個學校工作的良性運行和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直以來,師生關系被人們頌揚:“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嚴師出高徒”等。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今天,變化悄然發生。科技的發展推動著人類歷史以幾何量級的速度發展,人類在享受著物質進步的同時,并沒能獲得精神上的同步提升。在當今社會,單方面地強調師德可能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市場經濟天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的特征。 這些特征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學生對于個人權利的訴求與日俱增,這與以約束和規范為主的現行學生管理模式相悖。又加上近年來生源的減少,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擴招,學生在學校的地位越來越高。按照市場經濟關于三大產業的劃分,教育屬于第三產業的服務業。教師成了服務員,學生成了顧客。而教師的職業內容是傳道授業解惑,承擔這一重任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擁有權威和信服力。于是矛盾出現了,一個服務員如何在顧客面前擁有權威?
2 教師職業發展的困境
以當前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為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教師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授課,教師的職業成就應該指向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評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可以反映在短期的學生考試成績上,又可以表現在就業上,甚至影響到成家立業后的生活質量。但如此長期且復雜的評價標準難以量化,于是現今就主要以職稱高低來衡量教師工資的高低。為了適應這一標準,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成績,而是寫論文,做課題,爭搶職稱指標名額等等,教師工資只要不與教學業績掛鉤,而是取決于職稱的高低,工作重心的轉移直接導致教師授課積極性的下降,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接著導致學生群體對老師的不滿。在這種狀況下,師德也陷入了兩難境地。
3 教師生活狀態的困境
從本質上來說,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和律師、演員、司機等職業一樣,都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教師也要吃飯穿衣,家養糊口。在現代中國,教師群體收入并不高,在房價高啟,物價攀升的大環境下,教師的收入也只是能滿足生存。雖說教師應該安于清貧,但清貧顯然不能成為個人奮斗的目標,這一點甚至被學生群體嘲諷。當一個老師在講臺上談論理想和成功的時候,被物質至上的社會和媒體哺育大的學生可能會說,老師你不是一個成功者。于是矛盾出現了,一個失敗者的說教如何讓別人信服?
以上三點是對當前師德領域困境的分析。當然,這些分析并不是全面的,也不代表所有的教師和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我很熱愛自己的職業,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4 針對這些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對策。
4.1 整體考量、全面提升。
師德的整體水平不只取決于教師,它與社會、學校管理、學生、家長等方面都有關系。社會上誠信的缺失,制假造假,貪污腐敗等丑惡現象嚴重地影響著教育工作,加上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講人情、留面子,使得教育改革實行起來步履維艱。以高考制度為例,2015年京津滬的高考一本錄取率在20%左右,河南省高考一本錄取率是8%。這種顯而易見的地域差別對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危害多年為人詬病。多名公共知識分子對此呼吁: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應該全國統一試卷,統一錄取分數線。如果做不到這點,那么單純地靠教師提升學生成績,靠師德促進教育發展也缺乏信服力。
4.2 重視職業教育
現行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重學術輕技術。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的擴招,這種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逐漸與社會需求脫節。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畢業即失業成了現實。“讀書無用論”開始出現,并且在低收入家庭中更具市場。這種觀念的形成是現行教育的弊端之一,對學校管理,尤其是師生關系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更容易使貧困成為代際遺傳現象。
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制造業仍然是一國經濟的基礎,高水平的技術工人和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放眼世界,美國和德國作為發達的經濟體,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值得我們借鑒。
4.3 發展民辦教育
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教育屬于服務業。在世界名校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幾乎都是私立院校。我國也應該重視探索這種模式。在政府負責一部分公立學校的基礎上,其余學校應充分市場化,讓市場本身選擇和培育具體的教育模式。政府只提供宏觀上的調控、服務和監管,不干涉教育行業的具體發展(包括領導任命、學術自由、專業、教材、教師評價等)和競爭。在政策和財政上對非公立學校不能搞雙重標準。這樣可以使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對接,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并探索破解師德困境。
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困難是前進發展的動力,是進步的階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參考文獻
[1]傅淳華,杜時忠.教育實踐排斥理論現象的發生與反思[J].現代大學教育,2014(05).
[2]于進,于源溟.從灌輸到交往:師德培訓問題的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 2014(10).
[3]王凱.近年來我國師德觀念發展的三大趨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3(01).
[4]蔣文昭.基于價值思維的師德教育范式的轉變[J].江蘇高教,2009(06).
[5]李敏,檀傳寶.師德崇高性與底線師德[J].課程.教材.教法,2008(06).
[6]朱小蔓.回歸教育職場 回歸教師主體——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7(10).
作者簡介
張丹(1982-),女,河南省永城市人。現為永城職業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
永城職業學院 河南省永城市 47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