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
【摘要】本文從邏輯詞、色彩詞和詩歌三個角度就譯文進行簡要討論,譯文要想切實傳達原文的意思,譯者必須仔細審讀原文,理解原文才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其次要將原文的表層結構轉化為深層結構,把作者表達的隱含意義清晰地描述出來。
【關鍵詞】雜文 翻譯 藝術性
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國內外學者對散文翻譯進行大量的研究,但對雜文翻譯的研究卻少之又少。
周領順教授認為:翻譯時要做到 “求真”(為實現務實目標,譯者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語言所負載意義真相的行為)和“務實”(在對原文語言所負載的意義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礎上,譯者為滿足務實性需要所采取的態度和方法)。
本文將就周領順教授的譯作《節儉意識與道德行為》(以下簡稱《節》)從邏輯詞、色彩詞和詩歌三個角度談談如何實現雜文翻譯的藝術性。
一、邏輯詞
雜文常常運用邏輯詞來表達上下文的語義關系,為了使前后結構整齊,因而將一些語義成分省略。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認真揣摩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將缺省的信息補充完整,這樣外國讀者理解時便不會如墜云里霧中。
例1:對于消費者,“粒粒”不再是農民的糧食,而是自己所付出的勞動,這叫“等價交換”。
學生譯文:For consumers, “each grain” is not peasants grain but labor what they have paid, which is called “equivalent exchange”.
老師譯文:From the consumers point of view, this is an “exchange at equal value”, in which grains, when transferred in ownership from farmers, are what is acquired as a result of their own work.
根據上下文,將這句話補充完整應該是“……而是自己所付出的勞動之后換來的東西……”,因而老師譯文中添加了what is acquired as a result of。而學生譯文只是譯出了表層意思,外國讀者也并不能理解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二、色彩詞
漢英兩種語言本屬于兩大不同語系,因此在表達方式上也有區別。漢語往往使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而英語則更加偏向簡潔直白的詞語。因此,譯者在向原文靠近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地使譯文收到自然順暢的效果。
例2:而對于那些通過不正當手段而獲得不義之財者,節儉如浮云……
學生譯文:to those who make a fortune by using illegitimate device, thrifty is like floating clouds.
老師譯文:for those who have accumulated wealth by resort to ill-gotten means, ... the appeal for frugality would definitely fall on deaf ears.
“浮云”是網絡上的新興詞語,意思是無法得到或不值一提的東西。在原文中,“浮云”表達的意思是一些人對節儉這一行為的倡導采取的是充耳不聞的態度。老師在翻譯這一詞語時使用了英語中對應的形象表達fall on deaf ears,而非學生的floating clouds,從而避免讀者產生歧義。
三、詩歌
對于譯者來說,詩歌翻譯是一大難點,這要求譯者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還要有著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節》一文中共引用了四首古詩,分別是《憫農(其一)》、《憫農(其二)》、《蠶婦》和《陶者》,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難度。對于母語是漢語的讀者來說,這些詩句讀來順口、淺顯易懂,而對于英語母語者來說卻很難理解到位。
例3: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大有人在,“十指不沾泥,鱗居大廈”的比比皆是。
學生譯文:In the real life of modern society, Luo Qi, not sericiculture people are by no means rare and Those whose ten fingers touch not soil. Dwell under scaly-slab mansions weatherproof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老師譯文:People who are dressed in silk or live in mansions are probably not silkworm breeders or construction workers.
在翻譯此句時,學生采用直譯的方法,外國讀者讀來會覺得句子冗長,晦澀難懂;而老師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句子既簡單明了,又清晰易懂。詩歌素來有著“美”的特征,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盡可能地體現原句的美,但也不能忽視作者本想表達的意思。
本文從多個角度探討雜文翻譯之藝術性,并從中感悟:雜文翻譯要努力做到平衡,既要靠近作者,又要考慮讀者,以確保原文與譯文如影相隨,從而達到最自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選民.衍譯:詩歌翻譯的涅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 (02).
[2]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周領順.散文英譯過程[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
[4]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a.
[5]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路徑探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