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現代社會,誰都回避不了競爭這個現實。學生從小到大要經歷無數的競爭,如果沒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不僅感受不到成功的快樂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感,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此,要使今天的小學生成為能在明天的生活中感受快樂和幸福的人,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競爭意識;培養;策略
沒有競爭,無以求發展。教師要經常為學生設置競爭的氛圍,競爭的環境。從多種角度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讓學生生活在競爭的環境中,時常有急迫感,逐漸形成競爭意識。
一、大膽放手,培養小學生的主動精神
競爭意識,從其實質來說就是主動精神,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我要學,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學,要我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體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種主動不僅是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表現的內在動力,也是及時抓住機遇獲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主動性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大膽放手,只要學生能做的就不幫他做,只要學生能說的就不替他說,只要學生能想到的就鼓勵他去想。是學生意識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只有付出一定努力,才能獲得相應的成績,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幸福。
二、提高效率,加強小學生時間觀念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在時間的流動中只是一個不斷縮減直至終結的過程。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是歲月的篇章。人生的日歷翻過去,就會成為逝去的記憶。盡管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有許多不公平,但至少有一點對每個人都是絕對公平的:即每天的時間。不管你富有還是貧窮;不管你身居高位,還是出身低微;不管你一生成就大業,還是碌碌無為……我們每天所擁有的時間都是一個定值——24小時。失敗者常常在浪費時間又被時間所遺忘。而那些成功者所具有的共性就是:珍惜時間的價值,從不虛度光陰,更懂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時間。
競爭既要強調實力,又要講究實效。由于家長和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做事往往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學習做事的效率很差,這些不良的習慣容易使學生在競爭中錯失良機。所以從小培養學生惜時、守時、抓緊時間、提高效率的意識和習慣極為重要。
三、取長補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提到創新,會使人聯想到的是脫離教材的活動,如小發明、小創造等,或者讓教師與學生有超乎尋常的作為才是創新。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經常對學生說這樣的話:“試試看,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看哪個同學方法和別人不一樣”,這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去創新,支持學生超越別人,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來說是很重要的。競爭的正當策略就是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新。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推銷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的能力,還要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地充實和發展自己,同時還要善于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創新取勝。我們一方面要結合生活、學習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善于和別人合作,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大膽嘗試,不斷創新。當學生有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時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學生體驗到創新的價值和快樂,從而進一步增強以創新去超越別人的意識和信心。
四、對小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提高競爭意識
競爭總是伴隨著成功和失敗的,怎樣正確對待輸贏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競爭行為,因此,競爭最終將是意志力的較量。一般來說,一個人經受的考驗越多,承受的困難和壓力越大,意志就會磨練得越堅強,也越不害怕競爭。“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磨難和挫折最能鍛煉入的品質與意志,它們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經歷。
例如,甲同學說:考試之前,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希望考試成績有進步。果然,考試成績發下來后,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甲學生講完后,老師提示學生從他成功的經歷中發現自己的長處。)乙同學說:我在考試前,也給自己定了個目標,然而考試的結果卻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要提示學生從這樣的經歷中尋找原因,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五、端正心態,引導小學生正確對待競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現在就應具備堅實的基礎,學好各門功課不斷自我完善。所以要幫助成績理想的學生克服過分夸大自己能力的消極情緒,向他們指出:他們能在競爭中勝出,說明他們有一定的潛能,關鍵是要在成功面前不自滿,并繼續努力。還要幫助他們克服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看不起失敗者,盲目松勁等不良情緒。目標達成,仍要積極引導以保持激勵的效果。對于在競爭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如努力不夠、對基礎知識理解不透、上課聽講不專心、疑難問題沒及時請教老師、參與競爭時不夠沉著、沒有合理安排作答時間等,這樣把原因歸因于這些不穩定的可變因素,就會增強其成功的動機。另外,要教育學生看到別人在成績上超過自己時,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失敗,虛心向成功者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更加努力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并在學習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還要避免他們對獲勝者產生妒忌心理。關鍵時候,老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支持和表揚,只要盡力了,即使輸了也沒關系,競爭就是為了找出差距,以便更快的進步和取長補短。既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必須有適當的承受失敗的心理體驗,只有這樣,學生的能力和意志,才能在不斷競爭中得到培養和鍛煉。應該懂得:競爭不是出風頭,不是爭強好勝。在科學的大道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崎嶇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讓小學生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從小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和耐挫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樣才能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生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
魏志軍,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