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
摘 要:回顧近千年的中國教學法歷史,學習當下眾多熱門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有著悠久歷史的“做中學”數學教學方式,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從“做”開始,做學并行。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活動經驗,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做中學;核心素養;質變
很多老師在執教蘇教版小學數學三下“認識千米”時,往往有著這樣的經驗。為了幫助孩子們建構一千米的概念,有的老師會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根據老師提示的地點想象一千米的長短。有的老師則會利用百度地圖軟件,當堂演示一千米的長短。多次執教“認識千米”的我,丟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不安分”地將課堂搬到了操場,和孩子們一起邊計時邊慢走了一千米,“用腳步丈量一千米”。
一個教學地點的改變,一次充滿溫度的教學體驗,激發了孩子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在快樂的慢走中豐富了認識,成功建構了一千米的概念。老師通過學生的各種“做”——觀察、實驗、探究、游戲等來組織實施教學,這樣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以發展。
一、聚焦小學數學做中學的核心
1.荀子“知行學”。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在《荀子·修身》中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知行學的主張和“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
2.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即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
3.杜威“從做中學”。杜威在《明日之學校》一書中提出:“從做中學要比從聽中學更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第一,“從做中學”是自然發展進程的開始。第二,“從做中學”是兒童天然欲望的表現。第三,“從做中學”培養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4.做數學。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主張:“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將現成的數學轉化成做出來的數學。”“做數學”是一個數學化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經歷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主動地去構建知識。
回顧近千年的中國教學法歷史,“做中學”教學法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范型。它一直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影響著中國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無論是兩千多年前的荀子,還是當下數學課程標準中主張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無不顯現著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的影子。踐行小學數學“做中學”,有助于孩子們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更好地著眼于孩子們未來核心素養的養成。
二、凸顯小學數學做中學的表達形式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以游戲、競賽、學具操作為主的數學做中學活動。由于低年級學生,有注意力不集中、愛玩多動的特點,再加上剛接觸數學不久,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等多樣的做中學活動中習得數學知識,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把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從小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以實踐操作為主的數學做中學活動。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活動經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能讓學生漸漸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有關數學的規律。因為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意識。例如,讓學生記錄采用不同交通工具上學所用的時間,便于優化上學時的出行方式,從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再如,鋪地磚方案、旅游時的購票方案、暑期生活安排等。通過這些做中學的活動,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真正價值。
高年段的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開展以小課題調查研究為主的“做中學”數學活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學會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看到數學在生活中特殊的應用價值。例如,關于數字編碼的研究,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份證號碼的各部分構成、電話號碼、郵政編碼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尋找數學、探索數學、感受數學,逐步學會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從中進一步提升數學素養。
縱觀小學數學六年的數學學習,無論在哪個年段,無論是哪個知識點的學習,做中學的教學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秉持從“做”開始、做學并行的做中學教學理念。從“做”開始,就是“從動手開始”,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和事件中去學習,并將這種“做”傳導全過程。“做”“學”并行,就是“做”“學”是一件事,是一個教學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做”中有“學”,“學”中有“做”,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教學的整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做中學數學教學的不斷實踐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定會發生質變。
參考文獻:
[1]許紅梅.淺談小學數學“做中學”情境整合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2]齊建玉.探析小學數學“做中學”情境整合教學[J].中華少年,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