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靈靈
摘 要:學校擁有一塊“七彩賢豐苑”農場,如何利用好這塊小農場,讓它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呢?從小農場入手,對促進課文教學、積累作文素材、開展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農場;大語文;實踐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边@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觀念,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語文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增加語文教學的渠道、凝聚語文教學合力的變革性教育實踐。如何利用好這塊小小的農場,開展大語文教育,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呢?筆者就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利用小農場,促進課文教學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田園、鄉村、動植物等內容的課文,如一年級上冊的《菜園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五下的《祖父的園子》,六上《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等。如果利用好農場,就能對這些課文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我們的教學中很多環節都會輔以直觀的手段,特別是低年級教學。以一年級上冊的《菜園里》為例,在對這樣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我們老師常常采用的是看圖法,如在教學“蘿卜地下捉迷藏”這句時,學生也能理解,但是只能局限于平面認識。現在有了農場之后,我們就可以這樣來教學:
師:小朋友們,我們現在到了農場。請找找看,蘿卜在哪?
生:老師,蘿卜在這里。
師:可是我沒有看見蘿卜??!
生:老師,蘿卜在地下呢!
師:哦,原來它藏起來了,它是在和我們——
生:捉迷藏。
師:所以這個藏字上面是草字頭,蓋上一些偽裝的東西,別人就找不到啦!再找找看,農場里還有哪些東西藏起來了?
生:土豆。
生:番薯。
生:大頭菜。
師: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土豆地下——
生:捉迷藏。
生:番薯地下捉迷藏。
生:大頭菜地下捉迷藏。
這樣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蘿卜地下捉迷藏的意思,而且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其他蔬菜的一些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這樣新鮮的環境中充滿興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
2.體會課文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課文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不采用一些手段,學生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以二年級上冊《農業的變化真大》為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孩子觀看農業科技成就展覽,感受科技帶給人類的好處,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但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雜交水稻、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剛好我們的農場里就有大棚,這不是讓學生能直觀感受的絕佳場所嗎?于是就有了以下片斷:
我把學生帶到大棚里,讓學生看看大棚里種植的草莓以及其他的一些蔬菜、多肉植物等。
師:小朋友們,我們走進這大棚里有什么感覺?。?/p>
生:這里非常暖和。
生:這里有很多外面沒有的蔬菜和植物。
師:這就是書上說的——
生:(齊讀)這種大棚能準確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讓百花盛開,瓜果飄香。
師:如果沒有這種大棚呢?
生:我們就吃不到美味的草莓。
生:我們就吃不到很多新鮮的蔬菜。
生:這些多肉植物也會死亡。
師:以前可是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人們想吃脆脆的黃瓜、甜甜的西瓜只能等到夏天,可是現在,我們就能吃到很多不是這個季節的東西了,這都是科技帶來的啊,所以書上說——
生: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的變化真大!
有了這樣親身的體驗,不用教師再出力不討好地解釋各種知識,學生自然而然就體會到文章要表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利用小農場,積累作文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說,小學生的作文只要能以自己熟悉的事物為素材,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單元的口語交際、作文內容都是關于農村、動植物的,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春天在哪里》、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植物》、三年級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作文《我們的課余生活》、四年級下第一單元作文《我們的校園》、第六組《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等。遇到這樣的內容時,如果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積累,作文就會言之無物,套話連篇,缺乏真情實感。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農場去觀察、體驗,獲取素材。
1.積累觀察類素材
學生如果沒有親自動手活動和觀察,就不能得到第一手感性認識,光靠老師課堂上講授,學生的認知就很模糊,也很容易遺忘。我們平時可以帶學生多去農場轉轉,讓學生觀察各類植物的生長,比如,西紅柿需幾天發芽,每周的幼芽生長情況,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果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些資料整理為植物生長手冊,在班級進行每周評選,再根據資料評選出優秀學生給予獎勵。
當學到相應的內容時,學生會把農場跟學習不自覺結合起來。比如,在介紹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植物》時,孩子們就會不約而同說到開心農場里的植物。如有的孩子說:“我們農場的蘿卜皮有白色的、綠色的、紅色的,里面的肉顏色也不一樣,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紅色的?!边€有的學生說:“我們學校的草莓個頭都比較小,比買來的至少小一半,但這些草莓顏色都比較鮮艷,而且香味非常濃郁,嘗上一口,好甜??!這些草莓可都是綠色食物,沒有激素,吃下去絕對放心?!?
如果沒有用心觀察,這樣的發現根本是不可能出現在孩子們生活中的,這樣的變化都是農場帶來的。
2.積累體驗類材料
好的作文應當以情入文、以情感人。但在平時教學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的感情處于鈍化狀態,對生活中的感人之處熟視無睹,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充滿虛情假意。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農場參加種植活動,體驗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同時,發生在農場的很多偶然事件都可以成為體驗材料。
案例:小貓的故事
(中午,帶學生去農場,忽然聽到了農場一個角落傳來微弱的“喵喵”聲,我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三只剛出生沒多久的小貓,一只已經死了,一只奄奄一息,剩下的一只發出痛苦的叫聲。看到這一幕,我們展開了討論。)
師:孩子們,你覺得這三只小貓怎么樣?
生:它們好可憐啊!
師:為什么?
生:天氣這么冷,它們又沒有被子,都快被凍死了。
生:它們這么小,肯定不會自己找食物吃,它們是被餓死的。
師:是啊,看小貓這么小,估計它們可能才剛出生幾天。這么小的寶寶,可都是媽媽們的心頭肉啊!可是它們的媽媽呢?
生:它們的媽媽肯定找食物去了。
生:我覺得它們的媽媽肯定拋棄它們了,可能是養不活它們。否則,就不會有小貓死了。
師:哦,你覺得一個母親會拋棄自己的孩子嗎?想想你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學生沉默了一陣。
生:我覺得貓媽媽不會拋棄小貓。天底下哪有這樣狠心的媽媽?我在書上和電視上看到過很多母親寧可自己受苦也要保全孩子的。
師:是啊,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那顆愛子之心就算是動物也是能讓人動容的。那貓媽媽呢?
生:我覺得貓媽媽可能出了意外,否則它不可能這么多天不來照顧孩子,導致小貓死亡。
又一陣沉默,有幾個學生開始抽泣。
師:孩子們,我們是否應該做些什么呢?
最后經過大家的討論,一致決定把小貓送到農場的大棚里,因為這里非常溫暖,大家平時來照顧。
回來以后,很多學生根據這件事,寫了《可憐的小貓》《救貓記》《那一陣“喵喵”聲》等作文,寫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币虼耍覀円浞掷煤棉r場這塊沃土,啟發學生學會積累作文素材,培養作文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能力。
三、利用小農場,開展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我們要多利用學校的農場,發掘語文學習的各種因素,把學生在農場中的許多不自覺運用語文工具的機會,變成自覺有意識的語文能力訓練;并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在農場活動中主動尋找語文學習的各種時機,積極把語文課堂中學到的東西在農場中進行有意識的實踐。
1.開展單一展示實踐活動
這類活動就是圍繞農場進行實踐,而最終呈現出來的形式是單一的活動。
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以說為主,內容有:農作物的口語交際分享會,種植經驗交流會,對種植體驗收獲喜悅的交流會,“我是小小農場主”——給來訪的客人、家長介紹農場等;第二類以寫為主,內容有:制訂活動計劃,寫種植日記、觀察日記、活動感言、科學小論文,制作評價表等。
這樣的實踐活動優點是形式簡單,教師便于指導,學生便于操作,參與面也比較廣。
2.組織多面展示實踐活動
這類活動就是圍繞農場進行實踐,而最終呈現出來的形式是多方面的。比如“農場我畫、我說”活動,要求在畫農場、畫蔬菜的基礎上,還要配上一些文字說明,然后進行口語交際;比如“小廚藝家”活動,以自己種植的無公害綠色蔬菜為原料,做成一道小菜,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并介紹此蔬菜的功效和做菜的過程等;高年級同學還可分成小組,做各種調查、專項研究,寫寫小組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
以《農場攝影實踐活動》為例,我是這樣做的:教師先指導學生用手機拍下農場里的精彩瞬間,可以是勞動場面,可以是各種植物,也可以是農場風景;然后讓學生選擇最好的一張照片,附上自己簡短的感言;最后把所有學生的作品收集成冊,印發給學生。學生根據此活動,還寫了關于此次活動過程的作文,關于這本《農場攝影集》的作文等。
這樣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做好充分準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同時,要分配好每個人的任務,不能讓某些學生在其中濫竽充數。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在“大語文觀”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要充分利用農場這塊資源,讓語文課程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農場活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歐陽嬪.加強寫作素材儲備 提高寫作能力[J].科教導刊,2011(2).
[2]謝亞潔.《從小材料中發現大主題》教學設計[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一屆教學設計創新論壇論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