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翊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摘要】經濟社會在變,高等教育也在變。高等教育變化最典型的就是從精英教育階段到大眾教育階段。本文是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了解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簡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工作。
【關鍵詞】高職教育 發展 歷史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又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這里大家要注意,大多數專家認為,高職教育是一種類型,而不是一種層次。?
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學制”中,就規定了“高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師范學堂”,這兩種高等學堂就是中國近現代意義上最早的高職院校。中華民國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和1922的“壬戌學制”的專門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是中國近現代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至今仍然在臺灣貫徹實施。1949年后,中國的高職院校除了高等師范院校真正是在繼續走高等職業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職業教育幾乎沒有或是名存實亡。新中國高職教育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目前,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體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建國60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坎坷。它經歷了改造整頓,調整發展,劫難恢復,規范發展和持續發展等5個不同的階段,正是這曲折的發展歷程向我們揭示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及其變革規律。
一、改造整頓時期(1949年——1952年)
這一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此時面臨著兩大主要任務:一是如何繼承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高職教育經驗,建立適應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高職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是如何對國統區的高職教育進行接管和改造,并將其納入新中國的高職教育體系。在1950年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上提出要大力發展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滿足當時國家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中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專科學院在學制中的地位。正是在這些方針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1950年全國專科學校達到63所。但是在1952年的國家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專科學校的發展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二、調整發展時期(1953年——1965年)
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前兩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順利地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滿足社會對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這一時期我國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通過專修科的形式來實施。為此,1953年教育部專門出臺了《關于專修科問題的決議》文件。1958年的大躍進促進了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三、劫難恢復時期(1966年——1978年)
“文革”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大浩劫,也是我國教育的劫難期。
四、規范發展時期(1978年——2002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帶動了我國職業教育在恢復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開始蓬勃興起。
80年代初我國開始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職業大學。1980年,首批地方性的短期職業大學在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高潮中應運而生,并迅速擴展。20世紀末期,國家要求所有高等專科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都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一樣,培養“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從而把這些院校實施的教育統稱為“高職高專教育。”1980年,天津職業大學創辦,這是1949年后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第一所師范院校之外的高職院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決定”頒布以后,全國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職業大學,舉辦高職教育。
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截至2000年,全國高職教育的各項數量指標都超過了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
五、持續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我國高職教育進入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時期,國家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提出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004年,高等職業院校1047所,招生237萬人,占普通高校招生總數的53%,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1%。教育部〔2000〕2號文《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就將培養目標定位在“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了,其目的就是扭轉一些高職院校過多強調學科性的傾向,扭轉一些學校盲目攀高升格傾向。
總之,中國高職教育目前正處于快速上升期,不管從政府和社會重視程度、高職院校滋生發展、社會認可程度哪個方面,都較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和發展,但與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相比,與企業和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期望比較起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只有深入研究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認清高職教育的發展走向,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才能夠在高職教育發展的時代洪流中,始終走在全國高職院校的前列,迎來高職學院改革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