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民禮
摘要:基于我國經濟轉型背景和城鎮化現狀,思考與探尋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并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路徑,指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迫切性和路徑方向以及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應因地制宜,基于各地區產業集群優勢,走新型工業化、產業生態化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城鎮化產業路徑構想。
關鍵詞:經濟轉型;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產業生態化
一、中國當前城鎮化進程所處階段
(一)中國的城鎮化現狀分析
自1978年經濟改革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率不斷快速提高,從1980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46.59%,2014年達到54.77%,顯示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僅與全球平均城鎮化率52%相當,與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相比仍相差甚遠,說明我國的城鎮化仍處于初中級階段,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正好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借鑒各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過程中的經驗,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留下空間。
(二)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的內在要求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模式屬于“粗放式”增長,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產業同構和過度競爭現象突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不協調,這嚴重制約了地區區域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本投資回報率降低,產業資本正在逐步轉移,因此,經濟發達地區正面處于轉變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內涵質量的重要時機。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李克強副總理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思路之一就是城鎮化,要圍繞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戶籍和社會管理、資源支撐和生態環保等問題。換言之,城鎮化就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
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率普遍較高(見表1),其新型城鎮化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應該有所區別,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新型城鎮化除了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之外,更加要注重區域經濟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模式升級的戰略考慮,走新型工業化、產業生態化與新型城鎮化并舉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在新時期的內在要求。
從上表看,城鎮化程度與經濟發達水平呈現正向關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率較高,因而經濟發達地區具備走新型城鎮化的產業經濟基礎。
與傳統城鎮化過程相比,新型城鎮化進程將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產生背景不同,傳統城鎮化產生于計劃經濟體制下,而新型城鎮化以經濟社會的雙重轉型為背景;其二,關注點不同,傳統城鎮化側重人口的城鎮化和城鎮規模及數量的擴大,而新型城鎮化更關注城鎮質量的優化;第三,主體不同,新型城鎮化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業、居民等,而傳統城鎮化的主體主要是各級政府;第四,方式不同,傳統城鎮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為主,“自下而上”的方式為輔,新型城鎮化則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為主,“自上而下”的方式為輔;第五,動力機制不同,傳統城鎮化的根本動力主要來自于傳統工業化,而新型城鎮化的動力主要是來自城市服務業發展、新型工業化、產業創新以及信息化。最后一點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正是本文的著眼點。
二、經濟轉型期下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路徑思考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路徑演進分析
城鎮化的根本不在于形式上的農民市民化,而在于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顯著差距的化解。因而,城鎮化實質是解決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條件、市場環境、產業發展方式、生活水平、社會公共服務與保障等若干方面的對接和均等化問題。
回顧歷史,我國城鎮化經歷了城市剝奪農村、城市反哺農村階段,目前正歷經農村轉變城市階段(見表2)。(1)城市剝奪農村模式。城市的發展主要是靠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剝削農民利益積累起來,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城鎮化總體上屬于這種模式,通過農業對工業的利益輸送來支持國家一般性基礎工業及相應城市發展,用計劃經濟手段人為形成一種顯著對立的城鄉關系,城市或城鎮相對閉塞和獨立于農村。(2)城市反哺農村模式。這個階段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回饋農村的城鄉關系是主導,人口開始分散流動,并開始向郊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這個階段城鎮化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于勞動密集型傳統工業的蓬勃發展,城鄉對立和隔絕狀態有所緩和。(3)農村轉變城市模式。進入21世紀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等值觀念開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呈一體化均衡發展,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回流。這個階段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新型工業化,經濟發達地區和一般地區都分別形成因地制宜地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并相應地推動具有城鄉互動互補關系的新型城鎮及城鎮群發展。
綜上所述,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早期工業化和城鎮化結果造成了城、鄉發展中的雙向弊端,城市與農村對立,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差距顯著;隨著城鎮化第三階段的到來,大中小城市(鎮)協調發展,輻射和帶動農村,城鄉關系不斷緊密,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二)經濟轉型期下新型城鎮化產業路徑探析:新型工業化、產業生態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發展。“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