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宇
摘 要:我國在實施教育改革之后,在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就是閱讀教學。閱讀除了是英語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英語考試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該文就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與運用進展進行分析,簡單介紹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當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奠定閱讀在初中英語當中的主要意義和地位,旨在為之后的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模式構建 運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a)-0173-02
隨著我國新課改教育的實施,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閱讀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點,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因此,教師在教授初中英語的時候,要學會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英語閱讀教學,借此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能力。
1 初中英語閱讀現狀
1.1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的英語學習是英語學習生涯的開始和基礎,因此,為了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學習英語,教師需要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但是在現在的課堂教學當中,大部分老師都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的時候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英語閱讀就變成學生的一種學習負擔,因此自然就不會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能力。
1.2 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欠缺創新意識
目前教師還會采取傳統式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向講解語法和重點詞匯,卻忽略對學生傳播文章中的背景文化,因此,學生的視野得不到開闊,只會了解文章中的語法運用,而不會充分領略英語的語言魅力,更不會對其產生延伸,自然就不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傳統式的教學模式當中,學生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就處于被動狀態,自身的閱讀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1.3 英語教學當中過度重視精讀卻不重視泛讀
初中英語學習是學生正式學習英語的基礎,因此,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不是很高,但是要想提高其閱讀水平就需要進行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學生要不斷地進行積累學習。但是在英語的實際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只是側重于講解語法、詞匯以及重點段落,而沒有教會學生進行泛讀,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就不會得到提高,英語水平也不會得到提升。
2 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
2.1 進行英語語境教學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需要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之外,還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老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在其中添加語境。語境教學過程當中,語境教學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語境中每一處的變化都會在文章的意義變化中得到體現。在英語語境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語境能夠對文中的詞匯含義進行推測,并大膽發揮聯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除了節省了查閱詞典的時間之外,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2.2 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在初中英語有效閱讀當中,精讀和泛讀同樣重要,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初中生對英語的有效閱讀。學生在對英語閱讀進行精讀的時候,可以選擇教材內容,通常而言,教材的內容和教學大綱的內容相吻合。所以,初中英語教材要在教師手中發揮作用,要讓學生在學習到語法和詞匯的同時,還可以對文章進行熟練誦讀,舉一反三;學生在對英語閱讀進行泛讀的時候,教師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其發展相適應的英語讀物,同時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趣味性的英語讀物,讓學生能在這些英語讀物中學習到新詞匯、新語法以及新的句型,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
2.3 注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習慣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對于初中生而言,接觸英語的時間并不長,所以,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時候,除了需要保證英語的連貫性,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將其中的單詞和句子拿出來講解,而是要結合文中的上下文進行理解,學生能夠快速找到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能夠通過作者給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3 閱讀前的準備
對于初中生而言,接觸英語的時間并不長,因此做好閱讀前的準備至關重要,并且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老師在學生英語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讓學生理解文章的英語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樹立閱讀的自信心。在進行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教學生學會閱讀的技巧。閱讀的技巧包括開始閱讀和仔細閱讀,并理解同怎樣的閱讀能夠快速地了解文章中的有效信息。
在英語的有效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問題要具備創設性,學生通過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從問題當中找出自己對閱讀的解題思路和想法,并且和學生之間分享自己的解題技巧,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可以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
學生在進行閱讀之前,學生可以對文中的單詞進行提前熟悉,這樣就避免英語閱讀過程中出現吃力的情況。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礎,而句子的完整性決定了文章的連續性,因此,為了不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質量,學生需要首先學習詞匯,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的整體閱讀速度。
4 閱讀中的理解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英語閱讀的引導者,教師的教授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閱讀問題。另外,不同的閱讀材料可以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閱讀。比如,當文中出現篇幅長的文章,教師可以教學生先利用掃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對文章中的重點信息進行概括,比如文中的人物、時間、地點等信息,如果文章最終是想學生體會文章的總結性內容,教師就可以教學生采取略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如果文章最終是想學會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就可以教學生采用精讀的方式進行閱讀。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限制學生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借此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5 閱讀后的總結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后總結問題,比如學生在閱讀過后,可以在老師幫助下開展小組討論,把彼此的問題提出來,互助學習,并且相互交流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技巧和解題技巧。另外,要想提高學生的有效閱讀能力,就需要加強專題類文章的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對相似文章的解題技巧。如果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美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熟悉進而理解文中的重點句型和詞匯。對于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重點詞匯和重點句型,教師可以進行反復講解,讓學生能夠加深印象。在閱讀時,學生要學會對閱讀材料進行總結和分類。英語閱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普類閱讀;一類是記敘文閱讀。所以不同類型的閱讀方式需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技巧進行閱讀,但教師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技巧進行閱讀。
6 讀后讀
讀后讀指的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在技巧的培養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整體理解能力。學生首先要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系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劃分,然后了解各個段落的大意,通過圖表或者其他方式表現出文章的思路。第二,研讀能力。學生的研讀能力是通過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和精神,而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協助、點撥和啟發。
7 結語
我國的新課程改革需要學生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初中英語是學生正式學習英語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對其進行語境訓練。增強文章的精讀和泛讀,構建有效閱讀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進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提升初中生的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鮑佩艷.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5):51-52.
[2] 林瑞珍.增加閱讀量,促進初中英語學習成效[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9(5):76.
[3] 陳一平.初中英語閱讀圖式淺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23(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