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毓文
摘要:"秒的認識"作為小學數學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由于秒是一個比較小的時間單位較為抽象,無法像質量單位與長度單位利用具體的實物教具來呈現,小學生也很難感知到1秒與幾秒的時間有多長,這在無形間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提升難度。筆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學實際為切入點,針對小學數學秒的認識作重點探討,并制定部分適當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秒的認識;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33-02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小學數學秒的認識這一章節知識教學過程中,為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心理特征與年齡特點,在課堂上創設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經歷為結合點,引領他們通過觀察和體驗來學習知識。
1.創設情境設置疑問,感受秒的存在
在小學數學秒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對象的身心特點創設情境設置疑問,讓學生初步感受秒的存在。設計教學語言引入:同學們,大家喜歡猜謎語嗎?老師提示你們猜,它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中國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每當過節時,孩子們都會穿新衣和得到壓歲錢,知道是什么節日嗎?他們回答:春節。教師繼續:現在過春節時我國有一個節目是春節晚會,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令人激動,并運用多媒體播放春節晚會中倒計時的視頻片段:10、9、8……3、2、1。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用的是什么單位嗎?學生回答:秒;提問:大家之前學習過哪些時間單位?回答:"時"和"分";提問:在春節晚會中為什么不用"時"或"分"做單位呢?回答:因為倒數的時間太短。教師總結:說的真好,剛才倒數的時間很短,所以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認識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引出新知識: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秒也是一種時間單位。然后,教師設計疑問:對于秒你們了解多少?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們會說道:1秒很短、1分鐘有60秒、滴答一下就是1秒等。
2.認真觀察仔細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在小學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觀察探究模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各種樣式的鐘表,問題: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自己思考再與同桌討論,看看哪些表可以用來計量秒?用課件出示一個電子鐘表的圖片,鐘面上顯示的時刻為16:3025,提問:誰會讀出這個時刻?要求學生一起讀出:16時30分25秒。在認識秒針環節,教師可在課件中出示一個機械鐘面,讓學生拿出學具鐘表,問題:鐘面上哪根針是用來表示秒?它叫什么針、是什么樣?大家討論,總結:鐘面上最長最細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針。同時配合課件:閃動秒針且標出"秒針",提問:秒針有什么特點?大家跟著秒針的轉動1秒1秒的數,要求學生說出秒針如何計時,回答: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秒針走一個大格就是五秒。然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體驗1秒有多長,組織語言:剛才秒針走l小格是1秒,那么1秒究竟有多長呢?播放多媒體課件:鐘面上秒針走1小格,同時發出"嗒"一聲。大家說說秒能夠作什么?學生回答:可以翻一頁書、站起來、呼吸一次等,從而幫助他們建立秒的概念。
3.應用新的數學知識,鞏固秒的認識
在小學數學秒的認識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與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需關注知識實踐應用環節的教學,通過引導他們應用新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先組織語言:同學們,你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后要嘗試運用它來解決問題,大家來比一比誰掌握的更好,設計題目: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填空,人們每天要需要睡眠8( )、步行60米需要1( )、跑步100米大概需要15( )。接著,教師應當讓學生動腦思考:秒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那么分針和時針呢?創設情境:今天早晨小明和小剛吵架了,原因是小明繞操場跑一圈用了58秒,小剛跑一圈用1分3秒,他們都認為自己跑得快,那么到底誰跑的比較快呢?讓大家當一次小裁判,重點交流小剛到底用多少秒。教師總結:你們真是太聰明了,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也來源于生活,這就需要你們合理地靈活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時間生活中。然后再設計生活中和秒有關的數學問題,諸如:火車晚點8分鐘是晚點多少秒?小華7:20從家中出發,7:22到學校,那么他走了多少秒?等,借此鞏固學生對秒的認識。
4.總結
在小學數學秒的認識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以教材內容為前提認真制定教學規劃,注重引領他們主動學習,不斷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自主形成數學學習能力和提高數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允.小學數學"秒的認識"的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2] 李厚剛.小學數學《時、分、秒》教學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6:60.
[3] 鄭霞.打造趣味化數學課堂,讓小學生熱愛數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