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昌渭+王星星
【摘 要】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歷史理解”越來越成為教學的關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歷史當中去,身臨其境去感受歷史,這不僅會幫助學生更為客觀地去認識很多史實,進而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
【關鍵詞】 “歷史理解”;歷史事實;教學實踐;歷史內涵
高中階段的學習在我們一生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而高中歷史在高考中雖然是必考科目,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完成的學科。而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尤其是近幾年尊孔崇儒思想的回歸,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歷史學習和教學已經不能在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上了,因為國家的發展和希望都在校園里學生身上,而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其自身的內涵則是關系到整個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關鍵。其中的歷史教學,則不可置疑地成為了學生提高自己,獲取更多經驗教訓的一個重要渠道,所以,在當今的歷史教學中,尤其是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歷史理解”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那么什么是“歷史理解”呢?
清代歷史學家章學誠認為歷史包括“言”與“事”,真正的讀史者,應該從歷史事實的“言”與“事”中讀出其背后的深層的東西和內涵,簡單來說,就是要穿越回當時的歷史時期,以切身的感受來讀史,學史,體現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就是要求教師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教會學生怎樣進行“歷史理解”,并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理解”的重要性。
基于對“歷史理解”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現舉幾個教學實例,進一步闡釋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歷史理解”式教學。
人民版的高中歷史教材分必修一:人類社會政治;必修二:人類社會經濟;必修三:人類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從教材的設計上,跟以前的教材已經大大不同,已經把歷史事件進行了分類,這種分類更像是人類社會發展史,感覺上也就越接近個人,也就更容易被學生理解。例如在講授必修一的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可以以當今的政治制度下學生的幸福感指數來開篇點題,轉而提出幾個問題:(1)如果穿越回古代,你們更喜歡生活在哪種政治制度下,為什么?(2)如果你們選擇了某個朝代的社會生活,你會以什么心態和方式來感受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活?(3)通過以上兩個問題,把各個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一個比較,哪個能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4)最后,經過穿越、感受、討論和比較,政治制度發展進步、更迭的根源是什么?如果把這四個問題都回答完整清晰了,基本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了解得也差不多了,而這四個問題中的頭兩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回到過去,去親身感受各個時期的政治制度,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政治制度,做到“感受歷史”,而后兩個問題,則是讓學生從“感受歷史”中抽身出來,來“理解歷史”,只有“感受”了,才能真正“理解”。而且,如果時間允許,每個問題,都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小的歷史文章,這樣就更能加強學生的“歷史理解”。
再如必修二的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提資本主義,基本人人都能說兩句,但多數都是持否定的態度,但學過歷史的人就不能這么武斷了,資本主義有其存在的一定意義,它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也必然有其必須退出的原因,因此,教師在講授這個專題時,首先要給中國的資本主義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然后其他的就通過問題由學生自己去找答案。第一個問題,如果你生活在民國,你想當個資本家嗎?想當個什么樣的資本家?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資本家,你想為國家的民族工業做些什么?你認為該怎樣發展國家的民族工業?第三個問題,通過對第一、第二兩個問題的討論,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做一個簡單概括。最后一個問題,對近代中國的資本主義的命運做一個推測,同時從現當代角度出發,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在國家經濟的歷史長河中的意義進行剖析,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同樣,經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每個人都身臨資本主義之境,既能體會到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必然,也能感受到其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弊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客觀地看待資本主義,才能深切理解歷史。
而在講授必修三:人類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時,讓學生參與集中,可以設計出讓學生身臨史境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講述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可以讓學生分組分時代表演不同時期的傳統文化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形態,尤其是近些年,國家提倡傳統文化的學習,基本每個學生對傳統文化都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只是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而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表演展示,把歷史搬到學生眼前,從細節處體會各個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必然會加強其“歷史理解”的感受。
高中歷史學習,分數固然重要,但真正做到理解歷史,才能算真正學習了歷史,領會了歷史的內涵,因此,“歷史理解”將會是高中歷史教學長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聶幼犁.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研究-案例分析與點評[J].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