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娟
【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由此可見,小學品德走“生活化”之路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本文以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為研究對象,從內容的選擇、情境的創設和作業的布置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促進小學品德課程真正做到“生活化”。
【關鍵詞】 小學;品德課程;生活化;內容;情境;作業
一位著名的詩人曾經說過:“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可見生活中的快樂和寶藏很多,所缺少的只是發現快樂和寶藏的眼睛。作為品德教師應想方設法挖掘現實生活中富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素材,并且充分加以利用,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將學生融入到生活之中,通過生活引路,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
一、選擇生活化的內容,培養學生道德良知
小學品德課程教材中的內容既豐富又生動,尤其貼近學生的生活。但是,教材是共性化的工具,它缺乏個性化的特點,因為不管什么教材,它不可能兼顧處于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學生,同時共性化的教材還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和工具,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的時候還要設法將鮮活的生活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需要道德,從而喚起學生的道德良知。
例如:在教學“新學期,你好”這一課時,我就以“開學”為中心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交流各自在寒假中發生的有趣故事以及學到的相關知識,暢談寒假中看到的、聽到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等,給學生創建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我注意捕捉學生交流中反饋出來的信息,并抓住有價值的信息組織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讓學生在分享各自寒假生活體驗和樂趣的同時,培養他們從小講文明懂禮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
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內容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親人的關懷。在情感共鳴中,孩子們體會到了親情。小學品德教材中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可以嘗試“生活化”的內容,只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就能夠通過引導學生在交流生活中真實感受的同時,喚起學生的道德良知。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加強學生道德體驗
古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育人的影響有多么的重要。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道德形成規律,注重創設各種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一段。我們可以針對小學生中常見的一些道德問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感受,使學生有所體驗和感悟,觀其行而知其理,這樣更利于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取向,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在教學《說話有禮貌》一課時,我讓兩位學生分別戴上老牛和小牛的頭飾,讓他們表演“小牛問路”的故事。當小牛有禮貌地問到:“老牛伯伯您好,請問小鹿家在哪兒?”時,學生扮演的老牛卻嚴肅生硬地說:“順著這條路走就可以了!”“老牛”的話音剛落,其他學生的小手就紛紛舉了起來,有的說:“老牛剛才說話太橫了,那樣說多沒禮貌呀?”還有的學生說“小牛非常有禮貌,老牛也應該很禮貌地回答小牛的問話”……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教師重新讓兩位學生再來表演,通過對比,學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對人說話有禮貌,不僅要講禮貌用語,還要注意態度和語氣”。這一教學環節是在師生共同學習的情境中,學生自主得出了行為要求。教材設計為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間,課堂上教師借助引導學生的表演,再現生活中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與學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聽”的局面,這樣的課堂借助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自主地獲取道德體驗,形成道德判斷,最終自然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三、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引領學生道德實踐
英國學者邁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從中可以看出,品德教育如果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停留于空洞的說教,是一個最大的缺陷。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社會即學校”,要求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強調活動的多樣性,強調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教育的實際效果。
眾所周知,品德課堂是提升學生道德認知的舞臺,而課后的真實生活則是促進學生道德實踐的巨大舞臺,是檢驗德育教育成果與實效的“試金石”。由此可見,我們的品德教育不能僅停留于課堂上的講授和模擬實踐,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課后的生活體驗,使品德教學從“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可以借助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的品德教育與社會鮮活的現實緊密聯系起來。
例如:結合《節約每一滴水》這一內容,可以引導學生課前調查“水的用途、水資源現狀及人們用水的情況”。課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很大的觸動,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水資源的緊缺,達到自覺節約每一滴水的教育目的。
再如教學《春天在哪里》這一課的時候,我先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的目光從課本引到生活,引導學生通過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最后,還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春天贊美和喜愛。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總之,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品德課中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的品德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