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勞動力總數開始下降,作為勞動力蓄水池的農民工數量增長幅度逐步下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口數量紅利即將消失。在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建設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進程中,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的支撐必不可少,只有通過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由勞動力和資源數量驅動向勞動力質量提升驅動與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方面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創新,讓農民工盡快轉變成滿足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就業技能培訓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率達到60%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2016年,湖南省城鎮化率達到50.89%,低于全國城鎮化率為57.36%的水平,離202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差9.11個百分點,在未來4年需要每年提升2.2775個百分點才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為湖南快速推進城鎮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湖南省有接近1800萬農民工,通過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轉變成城鎮人口,不僅可以加快湖南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還可以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支撐。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難題,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激勵和優惠措施,讓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共同參與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通過在現有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創新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讓農民工認識到參與就業技能培訓的好處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業技能培訓,才能完成為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培訓大量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的艱巨任務。
一、湖南農民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現狀
(一)湖南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就業制度和勞動力市場的選擇來看,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擇業者的就業途徑和收入,根據調查顯示,就業者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個人收入會增加4.34%。擇業者的教育包括正規的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訓,這些教育和培訓都能提升擇業者的學習能力和就業技能。與學歷教育的收益率相比,職前或職后培訓每增加一年可以增加擇業者收入3.655%,參加培訓與不參加培訓者相比收入可增加27.89%,由此可以推斷,對于農民工來講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參加有組織的就業技能培訓,這樣可以大幅增加接受培訓農民工的收入,從而提升他們盡快完成從農民工到市民轉換的進程。目前,湖南省農民工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他們當中文盲占1.9%,小學文化程度占15.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占13.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在這些人群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28.6%,未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71.4%。從接受培訓的比例來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8%,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70.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75%。從不同文化程度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來看,隨著文化程度比例的提升,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特別是高中、中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比例相當高,這再一次說明,文化水平決定著農民工是否繼續參加或能夠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也決定著他們收入的高低。
(二)湖南農民工目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
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情況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和成為市民的比例,同時也關系著湖南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在湖南農民工就業過程中,主要集中子啊木工、油漆工、瓦工、裝修工等與建筑相關的行業,在這些行業就業的具有特長或技能人數占農民工總人數的56.7%;其次是烹飪、裁縫、電工、司機等服務業部門,占具有特長或技能人數的22.3%;其他的還包括酒店餐飲、美容美發、家政服務、娛樂場所服務等,分布比較寬泛。具有特長或技能的農民工在就業前參加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是師傅帶徒弟,占到總人數的40.5%;其次是在技工學校或職業學校或用人單位組織的技能培訓,這部分占到總數的22.7%;再次是由政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僅占總數的2.6%。從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到現代培訓機構參加培訓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仍居于此要地位,政府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作用仍然比較小,需要大力挖掘。
(三)湖南農民工目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
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政府部門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2009年湖南省總工會印發了《湖南省工會農民工就業創業援助行動實施方案》(湘工發[2009]5號)和《湖南省總工會辦公室關于推薦湖南省工會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基地的通知》,湖南省財政廳印發了《湖南省失業人員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介紹補貼辦法》(湘政辦發[2009]34號);2012年湖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印發了《關于開展2013年度全省失業人員和農民工培訓定點機構認定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12]373號);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5]32號);2016年2月,省人社廳、省扶貧辦、省總工會、省婦聯聯合舉辦的湖南省2016“春風行動”正式啟動,以上各文件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都做了相關要求、拿出了應對措施,提升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比例。當前,湖南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有培訓機構有償培訓、政府部門無償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和企業委托培訓等幾種。培訓機構有償培訓主要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相關培訓機構以利益最大戶為基本目標,對農民工進行有償培訓。政府部門無償培訓主要是政府為了讓農民工掌握一門技術,提升城鎮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由政府出資對農民工進行無償、短期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大多采用學徒制方式,由老員工對新員工進行傳幫帶,有些企業也通過自己的培訓部門對新員工按照就業崗位進行專門培訓。企業委托培訓主要是指企業根據自己的用工需求,由企業出資,在相關培訓機構根據具體崗位要求對農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培訓后就直接到企業向崗位就業。
二、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需求不旺
由于農民工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和客觀激勵機制欠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民工雖然具有參與就業技能培訓的渴望,但短時期內很難轉變成實際行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農民工對自身培訓的認識不清晰,農民工較低的文化水平和單一的勞動技能難以滿足城鎮多樣化用工的需求,但他們一般是自己或在親朋好友的帶領下進城務工,對城鎮就業市場的用工數量、工種、質量等具體要求不是很清楚,導致他們不敢盲目對自己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二是參加培訓周期較長產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較大。在農民工低技能勞動力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加班獲取實實在在的收益,在缺乏長期勞動合同保障的情況下參加技能培訓卻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再者,目前社會培訓的時間較長、學費貴給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帶來了較大的機會成本。三是參加技能培訓的收益不確定。由于他們缺乏對城鎮勞動力用工市場的信息,不能確定自己參加過某一種技能培訓后就一定會獲得必要的收益,再加上農民工在城鎮實在就不了業,也不意味著他們會失業或者是面臨生存問題,他們在城鎮就不了業之后大多選擇回鄉務農,雖然收益較低,但還是能夠保障基本生存。這說明雖然農民工具有較強烈的培訓需求,但在種種因素的限制下這種需求不能轉變成具體的行動,這需要破除農民工市民化的戶籍障礙、社會保障制度障礙、身份認同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供給不足
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機構、企業、中介機構、農民工共同努力解決。就目前來講,政府無償培訓雖然有“春潮行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星火計劃”、“雨露計劃”、“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等培訓工程等各類計劃或工程,但覆蓋面較小,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需求。作為用工方的企業雖然知道能夠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獲益,但在目前農民工數量充足、用工成本低廉且企業所需技能要求不高的情況下,企業從經濟效益最大化角度出發,不會主動承擔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成本和培訓后與農民工簽訂長期用工合同而產生的成本,所以企業沒有動力去組織或參與農民工技能培訓。教育機構和中介機構一般是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他們提供的培訓都是有償培訓,高額的培訓費用和較長培訓周期產生的機會成本是農民工無能力承受。由以上幾個因素共同決定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也是不足的。
(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市場運作不規范
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市場主要依托勞動就業、農業部門、職業教育機構來進行,社會力量開展的培訓周期長、學費貴、機會成本高,農民工很難承受,培訓的相關利益主體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有各自不同的認識,沒有形成一致的觀念。同時,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質量千差萬別,主要原因是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以政策導向,并不是以市場原則運作,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農民工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以政府指標和財政撥款的數額來確定的,受當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支持力度影響巨大,再加上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沒有形成統一的質量鑒定標準,許多都是以完成任務為導向,并不關心培訓的質量問題,在機會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壓力下,即使是免費的培訓,農民工都會三思而行,不會輕易參加。
三、創新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
(一)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市場化運作
市場主導型培訓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但通過市場信息的共享、培訓質量的監督、培訓效果的驗證,可以讓農民工知道到底什么工種、時限、費用、內容、效果的培訓機構對他們更有利,讓他們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和各種要素的價格對比選擇對他們最合適的培訓。最重要的是要注重促進就業數量和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的開展,在培訓的資質認定、招生模式、培訓期限、培訓質量鑒定、就業效果等環節中貫穿市場原則,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導和規范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形成一個按市場規律辦事、能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的農民工市場化培訓體系,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引導、監督、反饋作用。
(二)實現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投入的社會化和多元化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有利于農民工個人、社會、企業的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效應,從這個角度出發,能夠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獲得利益的機構和個人都應該分攤一部分成本。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經費籌集應該體現誰獲利、誰承擔的原則,實施多元化的籌集方式。在促進就業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構建政府、農民工本人、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共同出資的體制機制,這樣既能減輕農民工殘疾職業技能培訓的負擔,又可以做到相對公平和可行。
(三)形成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市場化導向的評價和監督機制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要以促進就業質量提升為導向,為了提升培訓質量,要按照市場化績效評價原則,把培訓過程與績效評價分離,讓第三方機構對各培訓機構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規模、質量,培訓后就業的質量提升、就業穩定性、收入變化等指標向社會公布,讓農民工傳遞真是的培訓質量信息。政府要做好培訓機構資質認定、規范管理和適當的政策、資金支持。
(四)做好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配套工作
從調查數據看,農民工文化水平越高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越高,特別是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呈跨越式提升,這說明提升農民工基礎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農村生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道職業高中、中專甚至大專及其以上院校學習,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市民化做好基礎保障。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用工制度,目前城鎮為了提升就業率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錄用具有城鎮戶籍的員工,對城鎮失業或無業人員的培訓、就業支持也大于農村人員,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二元的就業歧視,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曉軍.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
[2]奇愛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03
[3]揚近.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09
[4]孫進,孫寧.中國就業——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0
[5]趙鵬程.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互動研究——基于四川農村的調查[M].人民出版社,2010.06
[6]張力躍.受教育者視界中的農村職業教育困境與破解[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04
[7]黃育云等.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村現代化互動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2
[8]王一濤.農村教育與農民的社會流動——基于英縣的個案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06
[9]徐舒.技術進步、教育收益與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2010(09)
[10]曾閱林,李健,羅詩文.高職院校參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路徑研究——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成人教育,2013.05
基金項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農民工的教育需求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5CCR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劉寶磊(1981-),男,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理論與政策,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