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鷹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兼具嚴謹邏輯性與系統性的學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少學生對數學抱著畏難的學習態(tài)度,并伴有強烈的厭倦、恐懼心理,不僅影響到了學習成績,對于其心理成長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針對學困生群體,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轉化策略提升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障礙;對策;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障礙成因
1.學生方面
(1)基礎不牢固。數學知識前后關聯性大,初中數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的延伸,小學階段數學基礎不結實,初中數學學習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鋪墊未打好,在不斷的查漏補缺過程中,新舊知識斷層,如一次方程知識沒有掌握好,那進行二次方程運算時差錯率會加大。
(2)學習興趣不濃。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與樂不可分”,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有強大的學習動力,投身于學習中,思考與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反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學習過程中便會無精打采,特別是在初中數學學科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面前,學困生更是望而生畏。
(3)學習意志不強。具體來說,就是缺少學習的動機,無論是外部動機還是內部動力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誘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自發(fā)性難以得到調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外部動機效應較弱且短暫,而內部動機才是持久有力的,在動機水平不高、學習意識不強的情況下,初中學困生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遇到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
(4)學習方法不科學。初中階段數學知識難度增加,機械的死記硬背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初中數學的學習需求。這就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預習、復習強度,而這些往往是學困生所不具備的。學困生群體在數學學習中普遍不關注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公式、定義等生搬硬套,無法將知識有機結合利用。
(5)缺少成功體驗。學困生在缺少成功體驗的背景下,對學習缺乏信心,在頻繁的失敗體驗下,將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同時,在數學考試這一評價方式下,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對于同一試題的難易理解不同,長此以往,致使學困生陷入數學學習困境中難以自拔。
2.教師方面
(1)學科教學特點。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具有邏輯性、抽象性等特點,明顯缺少生動性與趣味性。沉悶、呆板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初中學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其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不當。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下,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初中數學教師往往會不顧學困生的實際能力,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從而出現斷鏈現象。在沒有針對學困生開展針對性、啟示式、誘導式教育的前提下,卻要求學困生掌握與學優(yōu)生同等的知識,久而久之,學困生對數學的畏難心理、厭學心理更重。
(3)教學態(tài)度需反思。相同的一道數學題,教師反復講解后,有少數學生學習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會失去耐心,將責任歸結為學生不努力、基礎差等。這種教學態(tài)度會讓學困生感覺受挫,自信心不斷喪失。同時,一些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也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提升專業(yè)水平,優(yōu)化學困生的學習行為。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1.科學的教學策略
(1)妙導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個新穎、有懸念的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乘方”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事例:國王問一位有功之臣要什么獎勵,大臣說只要大王一粒米,以后每天都給前面一天兩倍數量的米,國王覺得這個獎勵太容易了,而過了一段時間后,國王的糧庫就空了不少。在這一巧妙的導入下,學生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欲望,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積極尋找這其中的奧秘,這就間接地調動了學生興趣。
(2)增加動手操作實踐。例如,在進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學習時,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準備硬紙與剪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剪紙,先剪一個三角形,再將兩個角剪下來與另一角拼在一起,算三個角相加為多少度。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也更樂于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3)創(chuàng)造成功體驗。長期的挫敗之下,學困生容易出現焦慮、萎靡的學習態(tài)度,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通過適當的任務設置,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獨立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教學時,針對學困生可以設計一道簡單的應用題目:兩個同學參加知識競賽,規(guī)則為答對1題加3分,都回答正確得1分,甲同學比賽結束共得25分,那么甲同學總共答對了多少道題?針對知識點進行的問題設計難度減少,在解題過程中,學困生既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又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4)創(chuàng)造生動的教學情境。針對數學學科邏輯性強、知識抽象的學科特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文字、圖像、音樂等先進性、直觀性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生動的教學情境,使枯燥的數學變得富有趣味性,使靜態(tài)的數學問題解答過程富有動態(tài)性。例如,在進行“全等三角形性質”教學時,可以借助網絡搜索優(yōu)秀的教學課件,并借助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感官來參與,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
對于初中數學學困生而言,正確的預習方式可以幫助學困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讓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通過預先思考與記錄,使學困生能夠較好地跟上教學進度,對于其自學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意義。另外,指導正確的聽課方式。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要指導學困生領悟教師所講的重點與難點,掌握解題思路,跟隨著教課授課的邏輯,深入知識結構當中。在學習過程中,要勇于提出問題,遇到不懂的大膽地向教師提出“為什么”或者“請老師再講一次”。在自己無法獨立尋找到問題答案、解決思路時,要勇于向同學與教師請教,通過數學課堂的教學,使數學知識入腦、入心。復習計劃的制訂與執(zhí)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的學習弱點,為其量身制訂合理的復習計劃。例如,在“線段相等”的復習中,常見的方法有中點定義、等角對等邊、中心對稱性質,等等。教師可以挑選幾種常見的方式如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等角對等邊等,使學困生快速找到解題方法。同時,教師要強化初中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效果,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聽課習慣、自主解決問題習慣、完成作業(yè)習慣以及大膽質疑、不懂就問等良好學習習慣。
3.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
作為教師,在面對普遍存在的學困生問題時,應樹立“每個學生都有潛力可以發(fā)掘”的正確學生觀,認識到學困生與學優(yōu)生在本質上并沒有差異,都具有潛能,落后只是暫時的,是可以提升與改變的。同時,教師也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即不能以成績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學困生在其他領域也有自己的長處,如果可以克服短處,發(fā)揮長處,同樣可以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有用之才。另外,教師還要樹立平等的教學觀念,即要給予學困生公平對待,不能因為學困生教育轉化過程費時費力就出現懈怠,而應以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開展學困生的轉化教育。
作為教師,首先最基礎的道德素養(yǎng)就是“愛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學習能力、興趣等,才能更好地促使其進步,發(fā)掘其閃光點。其次,尊重學生。學困生群體心理通常更加脆弱與敏感,教師要以尊重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的意愿、了解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培育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感化學生。即針對學困生群體中一些惰性較強、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要通過嚴格要求并加以感化,促使其成長進步。在嚴與愛的處理上,要做到嚴而有度、嚴中有愛。
參考文獻:
[1]楊 勇,嚴 澄,蔣卯兔,等.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普遍特征和教育策略[J].考試周刊,2013(35).
[2]蔣艷琳.初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轉化策略研究[J].南北橋,2015(3).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范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