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寧寧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時政新詞應運而生并不斷涌現,而時政新詞的翻譯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也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類詞匯的翻譯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近些年,富有中國特色的時政新詞也引起了許多國內外譯者的重視。由此可見,在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中,時政新詞的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去做好這類翻譯也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目的性;時政熱詞;翻譯
目前為止,已有一些學者這此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用的研究,但還不能起到規范作用,因而時政新詞的翻譯仍然處于一個不系統的狀態。在這里,我們從目的論著手研究時政熱詞翻譯。
首先要了解目的論的原則:
目的論規定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人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翻譯行為想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整個翻譯行為所采取的方法。
一、連貫性原則
連貫性(coherence rule)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從而使讀者覺得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讓接受者理解語義并在目的語文化及其使用的交際語境中產生意義。
二、忠實性原則
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指出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保持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這與其他翻譯理論所說的忠實于原文意思相當,然而忠實的程度和模式則是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所決定的。
三、忠誠原則
諾德提出了忠誠原則(1oyalty principle)。她發現目的論有兩大不足: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異的存在,導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對譯文的評價不同。除此之外,如果譯文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與原作者的意圖恰好剛好相反的話,那么我們則會因為去遵守目的原則而違背了忠實性。
綜上所述,這三大原則就是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其中,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都要服從于目的原則,這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
因為時政熱詞的翻譯受眾者是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各國政府首腦,所以要以目的論為準則,充分考慮受眾者的心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謹慎翻譯,否則會引發誤會或爭論。
由此我們提出時政熱詞翻譯的三個準則:
一、解釋性翻譯:即解釋背后的含義的翻譯方法。例如:“菜籃子工程”,并不是說讓市民拎著籃子去買菜,而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市場提供的農產品多樣化,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農問題”也不是說三個農民的問題,而是關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外國人通常不懂這類充滿中國特色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在翻譯的時候加以補充說明,消除歧義。
二、直譯法。當中英文有直接對應的詞語并能完整、準確地表達其意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直譯法。例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友好訪問”(goodwill visit), “和諧社會”(harmonious society),等等。此時不必做過多解釋,直接翻譯即可。
三、意譯。由于時政熱詞通常生動又充滿中國特色,同時各國間存在文化上的差異,時政熱詞在目的語中缺乏相對應的詞匯,此時我們便采取了意譯的方法。例如,“形象工程” 是指一些當地政府樂于做一些假大空的面子工程來顯示他們的業績,實際上卻并沒有什么用。所以“形象工程” 翻譯成“vanity projects”就要比“image projects”更好。還有其他一些例子: “唯文憑論”(the phenomena of diploma counts), “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等等。
翻譯是一條無止境的路,時政熱詞又是非常關鍵的領域,因為其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所以,今后我們依然要銳意進取,向更高水平的翻譯邁進。
參考文獻:
[1] 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高級教程[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馬會娟, 苗菊.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 王弄笙.近年來漢英翻譯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J].中國翻譯,2010.
[4] 王宗炎.辨義為翻譯之本[J].翻譯通訊,2011,(3):21-24.
[5] 徐丹.文化融合的語言翻譯問題[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2007.
[6]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7] 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構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21-24.
[8] 張健.漢語新詞誤譯現象剖析[M].上海: 上海科技翻譯出版社,2006.
[9] 周兆祥.翻譯與人生[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