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瑩
【摘要】本文闡述了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應用性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包括將研究問題融入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研究相結合的課程安排、倡導學生參與式學習、開展專題講座、改革考核方式等,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適用于以應用性、探索性為主的課程,在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大有裨益。
【關鍵詞】衛生經濟學評價 研究式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53-01
一、《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課程教學現況
《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課程是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中一門重要的選修課程,該課程的特點是理論框架明晰,應用性很強。作為一門方法技術類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提出衛生經濟學評價的研究問題,設計和開展評價研究。目前,國內衛生經濟學評價內容的教學主要是作為一個章節融入在《衛生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少有學校獨立開設此課程。
我校自2005年開始面向醫學類本科生開設專業選修課《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課程對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研究能力的要求較高。在學生對相關領域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僅靠傳統的、單向的教師理論教學方式無法實現對學生探索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僅單純介紹一些書本和文獻中案例也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為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形成創新性思維和獨立評價能力,筆者在自2010年起在課堂中探索研究式教學模式,以改善教學效果。
二、研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和特點
研究式教學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以“科學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為前提,在“作為探究的科學”和“通過探究教學”兩種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研究性學習理論,從教學模式上對探究學習進行研究。研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結論的過程,它是科學研究方法與學校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
研究式教學的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和“學”的全過程都貫穿著研究性,其主要特征為(1)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性強。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參與學習,獨立進行研究和探索。(2)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和技能。強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在探索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實踐能力。(3)開放式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及學生的表現。研究式教學的本質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獨立思考和發現,掌握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研究式教學模式在《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教學中的應用
為改善《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筆者將研究式教學引入課堂,主要的做法是:
1.將研究問題融入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研究相結合的課程安排。《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的教學為每次3課時、共12次課。第1-6周的教學內容為基礎知識,主要介紹基本概念、原則、主要的3種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在學生對衛生經濟學評價的理論知識基本了解后,引入Drummond教授提出的“經濟學評價的批判性評價十條標準”,并布置第7周期中匯報的作業,即自選一篇經濟學評價研究的文獻,應用批判性評價的十條標準對該文獻進行評閱。通過這一課程設計安排,將教學內容與研究問題緊密結合,在文獻評閱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通過閱讀文獻復習之前學到的理論知識,也能在文獻評價中把握十條標準,更重要的是通過期中文獻評閱、匯報及講評討論這一活動,加深了對“衛生經濟學評價應該怎樣做”的認識。第8-11周的教學內容為應用性知識,在學生對如何開展衛生經濟學評價有了總體認識之后,講授影響評價結果的關鍵技術,如決策分析模型、敏感度分析、貼現等,幫助學生了解評價研究的具體環節。第12周為期末匯報,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自選主題,設計并匯報一個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教師和學生對每一個研究設計進行點評和討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2.倡導學生參與式學習。在第一次課上就將期中文獻評閱和期末研究設計的要求告知學生,這兩次小的研究作業將對學生的學習形成導向作用,學生自己選題、查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依據,促使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探索。這兩次研究作業的準備,以小組形式展開,每組3-4人,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共同學習、討論和碰撞,鍛煉創新性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期中、期末研究作業匯報時,除老師給予提問和點評外,也鼓勵其他組的同學大膽質疑,參與提問和討論,共同完善研究。
3.開展專題講座。在完成課程基礎知識和應用性知識的教學之后,聘請校外從事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的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如《公共衛生項目的衛生經濟學評價》、《衛生經濟學評價在臨床用藥中應用》、《衛生經濟學在醫藥企業的應用》等,向學生介紹衛生經濟學評價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并組織學生進行提問和課題討論,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4.改革考核方式。結合教學模式的轉變,在課程考核上也進行了改革,突出了對研究性和參與性的考量。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定包括3部分:(1)期中、期中兩次研究作業各占20%,通過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2)期末閉卷考試占50%,
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3)平時課堂表現占10%,主要考查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提問的情況。
四、討論
《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的教學目標重在應用,通過引入研究式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激發了學生自我學習和積極思考問題的主動性,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近幾年來,從學生研究作業匯報和考試成績來看,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逐年提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究式教學通過融研究問題與教學之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探索問題,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改善教學效果大有裨益。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研究式教學比較適用于以應用性、探索性為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課程。在教學模式改變的同時,教師也要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造展現自我的機會,對課程考核的標準也要做相應調整,突出對學生研究能力和參與性的考量。
參考文獻:
[1]施瓦布.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選集[M].郭元祥, 喬翠蘭主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7.
[2]熊冬梅,劉海俠,凌飛等.研究式教學模式在魚類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安徽農業科學, 2013,41(31): 12519-1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