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順平 王云娜
摘要:唐上德教授從醫多年,對于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尤其是手法治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取得良好療效。本文就唐教授手法治療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經驗作一介紹。
關鍵詞:名醫經驗;唐上德;神經根型頸椎病;手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5
中圖分類號:R274.91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3-0104-03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TANG Shang-de in Tre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Manipulation LI Shun-ping1, WANG Yun-na1, Instructor: TANG Shang-de2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405,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ial TCM Hospital of Zhuhai, Zhuhai 519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TANG Shang-de has been a doctor for many years. For treat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especially the treatment by manipulation, he has his own unique insights and achieved good efficacy.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TANG Shang-de in tre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manipulation.
Key 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TANG Shang-d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anipulation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類型之一,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的疼痛,或相應神經根支配區域感覺的疼痛及麻木。隨年齡增長,頸椎出現退變,引起頸椎曲度變直、小關節骨贅增生、黃韌帶肥厚、椎間盤突出等病理狀態,因而頸椎病好發于老年人,但近年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成為影響中青年健康和生活常見疾病,目前保守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其中手法治療效果明顯。
唐上德教授為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從事骨傷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多年,曾隨嶺南八大家、郭氏傷科、石氏傷科及龍氏正骨等骨傷大家學習,對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尤其是手法治療有自己獨特見解。茲就唐教授運用手法治療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 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機理
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性痛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是由于頸椎的退變,導致關節內聚增生、黃韌帶肥厚、椎間盤突出、椎間孔變窄,從而壓迫神經根,出現頸肩部疼痛,或相應神經根支配區疼痛及感覺的障礙[1-6]。唐教授認為,本病患者由于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學習,加上坐姿不正確、學習生活壓力大及睡眠質量差等,導致脊柱關節正常的解剖、力學和生理關系的改變,外力使椎間關節的關節囊韌帶張力失衡而致關節移位,使一部分韌帶受到牽拉而發生緊張,而對側的關節囊韌帶相對松弛,韌帶的彈性不平衡可將椎間關節交鎖在一個不正常的位置上,從而出現關節錯位、肌肉痙攣、韌帶松弛、滑膜嵌頓,日久導致肌肉、韌帶及滑膜血供減少,引起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癥和壞死,出現水腫、炎癥滲出、組織胺釋放等,導致神經根受累并出現相應的神經支配區域功能障礙。如果致病因素無法解除,則水腫、炎癥滲出、組織胺釋放等致神經根受累進入惡性循環。
2 手法治療
2.1 原理
本病患者由于頸椎退變不嚴重,多是由于關節錯位、肌肉痙攣、韌帶松弛、滑膜嵌頓導致,對此,唐教授總結其治療原理包括以下幾點。
2.1.1 糾正關節錯位 手法可以調整小關節和神經根的關系,糾正小關節出現旋轉及側擺等異常的解剖關系,從而減少錯位的小關節對神經根的刺激,使小關節正常解剖關系恢復,同時可使滑膜的嵌頓得到解除,消除小關節囊的水腫,減輕炎癥物質對神經根的刺激。
2.1.2 解除肌肉痙攣 臨床對患者進行觸診時摸到的結節是收縮變硬的肌肉,這種結節多是長時間的無菌性炎癥刺激及周圍組織粘連所致,手法可解痙鎮痛、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反應的作用,同時可減輕周圍組織粘連,從而使結節減小,緩解患者局部癥狀。
2.1.3 松解粘連 手法在強力牽拉過程中可使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得到松解,減少對神經根的粘連及卡壓,從而減輕周圍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
2.1.4 解除滑膜嵌頓 椎間小關節囊內滑膜上具有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中青年患者由于外傷導致關節囊一過性的損傷,或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關節囊退變,使小關節正常的解剖關系出現紊亂,關節間隙增寬,導致關節囊嵌入,刺激關節囊周圍的神經,出現頸肩部的疼痛不適,手法可以糾正小關節異常的解剖關系,使小關節囊嵌頓解除,祛除致病原,緩解局部癥狀。
2.2 步驟
2.2.1 施術前準備 患者坐一高約50 cm方凳,可視術者身高調整(患者頭頂位于術者劍突下),術者站患者身后;施術前對患者頸部的“三線”(項韌帶線(頸正中線)、左右小關節突連線(頸旁線:頸正中線旁開4 cm)、“三段”(上節段:第1、2頸椎,中節段:第3、4頸椎,下節段:第5、6、7頸椎)及痛點進行觸診,用右手放松頸肩部肌肉,左手托扶患者下頜微向上,用右手拇指和其余4指指腹進行觸診:“三線”檢查各椎體周圍軟組織及脊椎情況,“三段”檢查棘突是否有旋轉、椎板是否有一側傾斜、兩側的肌張力是否對稱、兩側的關節突關節是否平坦、周圍關節囊是否有腫脹及壓痛,明確病變的確切位置,并檢查頸肩部的壓痛點。唐教授認為,棘突、橫突及關節突是頸肩部大部分肌肉及韌帶附著點,而痛點往往是急性炎癥的刺激點。
2.2.2 放松 頸肩部肌肉、韌帶、滑膜的放松應按照“三線”“三段”和痛點方法進行。對“三線”“三段”及痛點的揉法,可起到解痙鎮痛、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反應的作用,同時也可對頸肩部關鍵肌群進行松解,從而減少肌肉痙攣,增加韌帶張力,解除滑膜嵌頓,糾正小關節錯位。
2.2.3 旋提 旋提手法是唐教授手法治療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左旋提和右旋提。現以右旋提手法操作為例:用右手置于下頜部使患者頭右旋,左手放置枕部,后枕部貼術者胸腹部,此3點將患者頭部固定在一個圓內,雙手交替使患者頭部右旋至凝滯感,此凝滯感即為病理所在,將右前臂置于患者頜下,左手托住患者枕部,拇指按壓病理所在椎體,患者頭部固定在這個圓內,囑患者低頭,利用患者頸部下沉時的力的反作用力,術者利用自身身體的旋轉和寸勁帶動患者頸部旋轉,在此過程中可聽到連續的彈響,由下向上傳導。然后檢查相鄰節段是否有凝滯感,依次進行手法治療。
2.2.4 整理 雙手配合,一手托患者下頜,一手扶患者頸肩部,旋轉患者頸部,適當在患者頸肩部肌肉施放松手法。施術后對頸肩部肌肉的放松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所致局部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同時,施術后通過對頸部“三線”“三段”及痛點的觸摸,可驗證手法治療的效果。如手法正確,則兩側頸肌的肌張力可恢復基本相等,患椎及其他各椎兩側椎板的傾斜度恢復基本正常,各關節突在一條直線,各關節囊壓痛消失或減輕。
3 治養合一
唐教授將“治未病”的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治療骨科疾病過程中,運用手法同時也注重對其預防,以取得“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效果,從而有效降低中青年頸椎病的發病率。為此,唐教授根據自己臨床經驗及理論提出一套獨特頸椎鍛煉方式,以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具體鍛煉方式如下:①與項爭力米字功:兩手交叉置頸后,舌抵上腭,含頜,雙手向前推頸部,頭頸用力向后抵抗,頭手相反用力;②推揉百會:用中指或食指按于頭頂最高處正中的百會,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③擠按太陽式:雙手拇指(或掌根)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穴位太陽處,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④拿捏頸肌式:將左(右)手上舉置于頸后,拇指放置于同側頸外側,其余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后放松;⑤按揉風池式: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⑥按壓肩井式: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對側肩井,然后由輕到重按壓10~20次;⑦按摩大椎式:用左(右)手同時對合用力按揉大椎0.5~1 min;⑧通二關式: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 min;⑨掐揉合谷式: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拇指用力掐揉10~20次。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歲,公務員,2016年4月9日就診。患者15 d前無誘因出現頸部酸脹不適、活動受限,伴左上肢放射性痹痛不適,以左上肢上臂外側及前臂橈側為主,予以針灸、理療后未見明顯好轉,5 d前勞累后頸痛伴左上肢放射痛加重。診見:頸部酸脹不適,活動受限,伴左上肢放射性痹痛不適,以左上肢上臂外側及前臂橈側為主。查體:頸椎活動受限,頸椎前屈可誘發左上肢放射痛,左側叩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分離試驗+,右側叩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分離試驗-,肌力、肌張力未見異常,左上肢上臂外側、前臂橈側皮膚感覺較對側減弱,余皮膚感覺未見明顯異常,雙上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肱橈肌腱放射對稱減弱,病理征-。視覺模擬評分(VAS)7分,日本骨科協會治療評分(JOA)13分。輔助檢查:頸椎正側位片見C5椎體向右側旋轉,未見骨質破壞,頸椎過伸過屈位片未見不穩,頸椎雙斜位片見左側C5/6椎間孔明顯變窄,頸椎磁共振見C5/6椎間盤偏左側突出,脊髓未見明顯受壓。入院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唐上德正骨手法治療,每日1次,共7次,患者頸肩部疼痛伴左上肢放射痛明顯緩解,治療后VAS 1分,JOA 16分。
5 結語
中青年患者由于頸椎間盤退變不嚴重,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原因多為關節錯位、肌肉痙攣、組織粘連、滑膜嵌頓所致,唐教授手法治療通過改善頸椎動、靜力平衡,可糾正關節錯位、緩解肌肉痙攣及組織粘連和嵌頓、改善血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明才,石印玉,陳東煜,等.“石氏傷科”頸椎“骨錯縫筋出槽”矯正手法技術規范[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5,49(5):4-7.
[2] 段俊峰,呂曉宇,王育慶,等.龍氏治脊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的對比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3,34(2):102-104.
[3] 李普光,武震,羅杰,等.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中藥治療進展[J].中醫藥信息,2005,22(5):19-21.
[4] BOGDUK N. The anatom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neck pain[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11,22(3):367-382.
[5] VAN ZUNDERT J, HUNTOON M, PATIJN J, et al. Cervical radicular pain[J]. Pain Pract,2010,10(1):1-17.
[6] RAO R. Neck pain,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cervical myelopathy:pathophysiology,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evaluation[J]. Instr Course Lect,2003,52:479-488.
(收稿日期:2016-05-30)
(修回日期:2016-10-14;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