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武萍
摘 要:提問是教學策略之一,是推進教學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必須有效,有效提問可以促進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所談及的語文教學的有效提問,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提問;策略思考
平時的語文教學,總感到提問不能比較理想地促進學生的閱讀感悟。尤其在自己的提問之后,教學課堂不因提問而活躍,反而比較冷場起來。反思平時的提問,如果能夠遵循一定的規律去提問,那肯定能奏效。
一、有效提問需準確把握學生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幾歲到十來歲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智慧,但多半顯得就是那樣的幼稚無知;他們有一定的潛能,但其閱歷比較貧乏;他們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其學習經驗不是那樣的豐富;他們有著一定的求知欲望,但就是那樣存有多方面的差異。由此,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必須充分考慮好這些前提條件。只有在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多數提問甚至就是比較全面的提問才會是有效的。如我們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如果我們解決了詩歌中的字詞問題,如果我們讓學生進行比較充分的朗讀,甚至就是比較意義上的熟讀成誦,就向學生拋去“詩歌抒發著詩人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對于這一問題不少學生會感到是那樣的“丈二的和尚”,因為杜甫與學生生活所處的時代是那樣的久遠,學生缺乏杜甫所處時代之生活方面的經驗,尤其杜甫一生都以描寫當時社會現實為主,所表現的社會丑惡面,表現出對社會陰暗面的憎恨。而杜甫所處的時代為什么就是如此地引起詩人之不快?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學生去進行知人論世的前置性學習。在學生沒有進行任何知人論世的前置性學習時,就拋出如此問題,不僅會使學生難以回答出來,而且會嚴重地造成教學時間上的浪費。
二、有效提問需準確把握學情
曾經有這樣一個教學故事,老師提問后,先讓學生聽懂的舉手,再讓沒聽懂的舉手,其中有一學生一次也沒有舉手。當老師責怪其一次也不舉手時,一學生慢條斯理地說:“第一次說聽懂的舉手,我沒有懂;第二次說不懂的舉手時,我懂了。”老師尷尬。從老師的尷尬中我們當應接受的教訓是什么?教師教學中的提問應當做到適時。現在的一些語文教學課堂,教師的提問總是那樣的即時,有時所提出的問題是那樣的讓學生莫衷一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當從即時向著比較適時去過渡。不管是對文字層面意義的感悟,還是對文本文學和文化意義的感悟,都需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更需要給足所有學生去思考的余地,尤其需要讓學生產生不夠正確感悟的矯正性思考的余地。當學生在比較理想地前后有效思維的過程中,提問于學生,那學生便可比較理想地產生比較理想的思維,進而形成比較正確的感悟。譬如教學一代偉人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這樣的詩歌不僅表現出紅軍將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樣表現著紅軍將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習時,讓學生去欣賞這樣的課件,1934年10月,毛澤東率領8.6萬紅軍,踏上了漫漫的長征路。這一路走來,除了偶爾巧渡金沙江的喜悅外,更多的是面對飛奪瀘定橋的那種驚心動魄。在紅軍過草地的時候,他們幾乎已經彈盡糧絕,他們吃的是草根和樹皮,腳下是吞噬他們生命的沼澤地,這一切都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這段征途的“難”。然后讓學生去找紅軍將士感到不難的詩句,學生便找到了:“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等詩句。由此,提問于學生,學生便會比較理想地有板有眼地回答了出來。
三、有效提問需準確把握尺度
閱讀教學的提問,一般說來都應當是良性的,不能將其看做一種簡單粗暴的組織教學的手段。在一些教學活動中,我們的教師都呈一些不良的心態,當看到一些學生在開小差時,就拋去一個問題,這問題并非就是學生能夠回答出來的,也不需要學生去回答,而是一種故意的刁難;也有不少教師,閱讀教學的提問,讓學生總感到是那樣的高深莫測,這純粹是一種故弄玄虛。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竊以為教師的提問能夠讓學生進入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間神游,就算是有效的,就算是尺度把握得準確的,有效把握提問的尺度,所提問題應當呈階梯性的,所提問題應當讓所有學生都有思考的余地。我們也曾聽到這樣一個教學故事,說是一老師講學,順便上一堂示范性的課。該老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可以說是不下50道,但當他了解到借班上課的學額超過自己預設的問題時,是那樣的不以為然。從該教師的不以為然,我們應當受到怎樣的啟迪?我們要在課堂上設計出適應所有學生的提問,所設計的問題也應當具有相應的梯度。這梯度還應當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先提問的容易一點,后提問的稍難一點,要讓學生能夠圍繞螺旋上升的問題獲取循序漸進的感悟效果。
參考文獻:
成向陽.送語文回自然[J].語文教學通訊,2015(2D).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