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合作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其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也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如何使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優勢也是目前教師關注的焦點。主要闡述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科學是學生學習的一門重點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手段。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時間與平臺,使其在合作學習中收獲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的動力來源。由于小學生的自律意識較差,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也比較散漫,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受到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影響,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2.促進學生思維發散
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是新時期教師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眾人拾柴火焰高,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與交流,他們的腦中會逐漸呈現出多種解題的方式與分析的方法,并且,合作討論中輕松、熱烈的氛圍也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在思維的發散與能力的提升中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人才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就成為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在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時,學生主要是通過合作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討論與合作中學生會逐漸形成集體意識,從而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1.合理的分組是前提
實施小組合作的前提是進行合理的分組,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為了簡便,往往會讓前后桌的學生一組,這樣的分組方式難以保證小組成員之間的能力均衡,也很難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新的教學目標下,教師在分組時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師要考慮到小組成員的性別,盡量讓每個小組內都有男生和女生,由于男生和女生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這樣的分組可以盡量保證小組討論結果的完整性;其次,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個性特征,盡量使小組內的成員可以實現個性互補,讓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后,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到同一組,實現“一幫一”的學習模式,以更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進步,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小組成員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2.科學的指導是關鍵
由于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初期,在進行合作討論時,他們很容易走入思維的誤區,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與指點,從而使學生用正確的思維進行分析、學習。
如,在教學《摩擦力的秘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這節內容的學習,討論生活中應用摩擦力的現象。大部分的小學生在學習了摩擦力的概念后,他們就會感性地以為摩擦力對人類是有害的,在討論時的思維也會比較狹隘,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摩擦力也有有益的一面,如利用板擦擦黑板就是利用了摩擦力,如果沒有摩擦力,黑板上的字就沒辦法擦掉,從而啟發學生積極地發散思維,在討論與交流中得出多種答案,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充足的合作是保證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合作討論時給予學生的時間并不充足,往往學生的討論還沒有出來結果,教師就開始讓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得出來的答案也只是個別學生自己的看法,使得合作學習的方式空有形式,而沒有達到實際的合作效果。另外,教師還要注意為學生設計的問題難度,不能設計難度太高的問題,這樣只會降低學生討論的積極性,還有的小組即使都認真地思考了,但是也難以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對于學生的心理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時,教師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討論與交流時間,讓學生的學習充滿實效,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小學科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新時期的基本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以期找到更為適合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隆仁淑.小議如何實現小學科學教學高效化[A].2016年6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2]田小玲.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策略與研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一卷[C],201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