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在很多學生和教師眼中,會做題是學習數學的核心,其實不然,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科,其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不單單是教會學生做題就可以了,而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學習數學的關鍵原因。但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方式除了專門的數學課程外,還有很多途徑,其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便是一種途徑。因此,談一談綜合實踐活動對發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數學思維能力
一、走出教室,學生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與課堂教學模式相比,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以戶外實踐活動為主。學生從狹窄的、拘束的教室走向寬闊的、自由的戶外時,首先他們的身體是放松的,其次他們的眼界和思維是開闊的,不再僅僅把視角放在三尺講臺上和數學課本中,因此,在這樣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最活躍的。與集體教學模式相比,綜合實踐活動主要以個人或團體性的活動為主,可見這時學生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知識,而是主動地在實踐活動中去探索知識。換句話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因此,在學生自己的主場中,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大大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活躍度。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角的認識》這一課時內容時,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已經知道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系,如果僅僅將這一知識點停留在數學課堂中,那么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將只停留在抽象的表面層次上,而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便可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來分別找出代表這三種線的實物,在抽象和具體的聯結下,學生將會對此有一個更加深入、更加具體形象的認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二、“綜合”環境下,學生數學思維更加開闊
綜合實踐活動中含有兩個關鍵詞,“綜合”兩字便是其一。與傳統的實踐活動單一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體、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而這種綜合并不是由教師單方面的人為復雜化,而是學生個體或者團體在實踐活動中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換句話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生成部分要遠高于教師的預設部分,這便是“綜合”兩字的含義,它不僅包括了數學領域知識的相互融合,還包括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顯然易見,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將更加開闊。
例如,“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很多角,比如,90度的墻角、三腳架中的角等,不僅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用到很多角的知識,比如,在制作“扇子”過程中,學生要知道一把扇子整體的角是一個180度的平角,為了扇子的美觀,學生也要準確測量出相隔兩個竹子之間的角度是多少,可見數學知識不僅停留在數學領域,其他領域也有所涉及,在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將更加開闊,思考問題將更加全面。
三、“實踐”過程中,學生數學思維更加具象
綜合實踐活動中含有兩個關鍵詞,“綜合”是其一,還有一個關鍵詞便是“實踐”兩字。學校教育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數學課程的開設也是如此,那么如果將數學思維只停留在數學課堂上,只停留在數學試卷上,那么學習數學將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只有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反過來,如果過多地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么學生的數學思維將會變得越來越活躍,唯有鼓勵學生更多地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的數學思維才會更加活躍。除此之外,“思維”原本就是抽象的、內隱的事物,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當然也是無法檢測的,唯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對其有一個準確的檢測,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將內隱的數學思維外顯出來,有利于將抽象的數學思維變得具體形象,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對發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利影響。
例如,學習完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后,學生都掌握了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算法,但如果將算式賦予了現實意義,有的學生將無從下手,比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一個任務是給A同學一篇312字的小文章,讓其將這篇文章輸入到電腦上,如果每分鐘能輸入漢字78個,那么A同學需要多長時間完成。這便是一個將數學思維運用到實踐中的例子。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很多教師為了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習,便一味地取消了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這種做法雖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是會做試卷的“工具”,或者是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的學生。為了避免這種境況的出現,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和空間,切忌扼殺學生的綜合實踐時間,強迫性地將學生“囚禁”在教室里,這樣反而會割斷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的聯系,既不利于學生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到學習中,又不利于學生將習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參考文獻:
[1]蔡健飛.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霍菲.小學數學校本課程開發:以“數學活動”為主線[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