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
【摘要】中職語文教學培養有創新思維的學生,要從好奇中激發,從動腦中促進,從動口中體現,從動手中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是關鍵。讓學生在好奇、動腦、動口、動手中實踐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精神、形成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學生 創新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28-01
創新思維具有主動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性的特點,它往往能突破習慣思維的束縛,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即思考過程具有靈活性。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
一、在好奇中激發創新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先得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人都有的共性,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有好奇心,就可能去探索,去追問到底是為什么,這樣就可以明白事物的來龍去脈,不盲從,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好奇心是“發現”的前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就等于是鼓勵學生去“發現”,這有利于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去思考,去獲得認識。這種好奇心正是創新思維產生的內動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我們可以在上新課前用精心設計的課堂導語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新穎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或采用“倒敘”給學生留下懸念,促使他們追根溯源地去鉆研,主動進行學習;或是采用一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成語典故或一首詩詞為開頭,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產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聯想和想象。我在語文上課時,精彩的導語數不勝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他們開展創新思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在動腦中促進創新
動腦思考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職校學生一般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時懶于思考,只等著老師去講,而自己卻忙著抄現成的結論,看書時不愿通過獨立思考來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又不愿通過獨立思考尋求答案。依賴別人,求助于人。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一些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情境,啟發學生用心動腦。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提問,多問“為什么”并勇于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對學生的發現、發問和解答方案要給予肯定和保護,并多鼓勵、多引導、多總結。比如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有學生發現這篇課文內容結構上暗含了一個數字“三”。結果,在師生的共同合作下,歸納出了“三問三答、三思三悟、三喻三諷、三賞三變”之說,使文章三部分內容: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一目了然。隨后,我又讓學生進行思維擴散,引發他們進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表示較少而非很少、較多而非最多這個意義時,古人選用了“三”這個數字,通常又賦予其“較多”或“很多”之義。于是,請同學們說說含“三”的成語典故及“三”的作用,如“三顧茅廬、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師、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等。這也是創新思維中“善于發現、求同求異、擴散聯想”的思維訓練的好例子。
三、在動口中體現創新
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許多學生從小到大從無機會登臺亮相,也少有機會當眾發言,由于自卑和缺少鍛煉,形成了怕在公眾場合發言的心理。不敢發言,何來創新?朗讀、提問、回答、朗誦、演講、辯論等都需要動口。老師要先讓學生動口,再讓他們在動口時有創新思維、精彩言論。如我在教培根的《論讀書》后,出了一個題目:《談讀書》,讓學生口頭作文。第一個同學上臺,他從書籍的種類,談到讀書的作用、態度和方法,語言流暢,層次清楚。第二個同學就沒有重復第一個同學講過的內容,著重談讀書要有選擇,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壞書上。第三個同學又談不要只讀書本,要讀社會這本大書的話題,說從社會這本大書中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大世界,既可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又可學會辨別人世間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還有同學說,看電視也是讀書的一種,從中可以學到方方面面、許許多多的知識。這不就是學生在動口的同時,體現了自身的創新水平嗎?
總之,要引導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敢于突破權威思想,建立民主的、平等的、互動的、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新。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溫和及寬容的創新氛圍,特別重視對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并且把各種創新思維訓練的方法融匯到課堂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徐世英.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6(33)
[2]李逸莉.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中華少年.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