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璐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轉變教育觀念,用現代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對于小學一年級教學而言,也應該在教學方法方面有所轉變,本文以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為例,對小學一年級教學方法的變革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 一年級 退位加減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30-02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剛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受自身認識能力及基礎知識水平的影響,在計算課程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枯燥的數字計算沒有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從教學方法方面進行轉變,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情況,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探析。
一、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人類的思維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所以在小學一年級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對其感覺器官進行利用,通過對前人總結出的學習材料直觀形象的進行感知,達到對知識的了解、體會、觀察、學習等,使學生的手、腦、眼、耳等感官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中。例如,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教學中,教材中介紹了“互逆法”,該方法優勢在于能夠讓學生對加法和加法的互逆關系進行理解,但需要建立在對加法計算熟悉的基礎上,反之,對減法的計算速度會帶來影響,導致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難度增大。按照該年齡段兒童思維特征,對20以內退位減法采用“破十法”口算,能夠讓學生對計算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徹。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用飲料瓶做一套數位筒,為計算創造條件,然后將“破十法”教給學生,并讓學生理解清楚,然后提問:“數位筒內有14個小棒,如果拿掉8根,那么還剩幾根?”然后讓學生結合數位筒自己進行取舍,發現有二種拿法:一種是先拿掉4根,然后拆開1捆,從其中取出4根再拿出來,剩余6根;二種是直接將1捆拆開,從其中拿出8根,將剩余2根和4根加起來,剩余6根。而第二種拿法就是“破十法”的計算思路,通過對該方法不斷練習,讓學生通過視覺、動手操作直觀的感受14-8這道題用“破十法”解題的思路,可加深學生的理解。
二、通過現象看本質
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感知最開始接觸的是事物的表象,對于數學知識而言,其自身具有抽象性特征,對于剛接觸數學的兒童來說,理解難度比較大,所以需要讓學生對數學的表象充分進行感知,將此作為橋梁來加深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在對“破十法”學習過程中,同構對數位筒及小棒的操作,學生在頭腦中可形成相關的表象,然后通過對表象的認識,逐步引導其對計算方法進行掌握。同樣以“14-8”這道題為例,利用連線將學生操作小棒的過程表現出來,一邊劃線一邊讓學生對計算的步驟進行觀察:第一步,將被減數個位的4個減數8用紅筆連在一起,并讓學生知道被減數個位的4減減數8是不夠減的;第二步,將被減數十位的1和減數8相連,并讓學生計算10-8=2;第三步,老師將被減數個位的4寫出來,并將4個上一步計算的結果2相連,讓學生計算4+2=6。第四步,對14-8整個計算步驟進行梳理:個位4減8不夠減,用10-8=2,然后2+4=6,因此14-8=6。最后總結計算過程:一看二減三加。這樣,學生對14-8這道題的計算原理就會充分理解。
三、創設情境促進知識的遷移
學生在學習了20以內退位減法計算原理和方法后,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運用,充分的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因此要求教師要對教案合理進行編寫,要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教材中,20以內退位減法與20以內進位加法是相結合編寫的,在對9加幾或9減幾的內容學習完成后,根據知識的同化作用,就不需要再對8、7、6……等相同知識進行重復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計算方法進行理解后,就可以讓學生試著用“破十法”去自己計算同樣類型的題目,此時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編寫幾到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當然練習的目的不是計算的結果正確與否,而是對計算的方法是否能夠正確運用。
四、結語
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時,遇到的問題比較多,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切忌填鴨式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來認識數學知識,透過數學知識的表象來認識知識的內涵,并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合理創設情境實現知識的遷移,促進小學一年級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效果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馬銀花.淺析如何教好20以內加減法[J].學周刊,2016,21(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