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娟
我們一般把“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稱為“學困生”。英語學困生是指在英語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在英語單詞、句型背誦、英語表達、英語書寫上都與其他學生存在差距,不能適應正常的教學活動,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等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
一、農村小學英語學困生出現的原因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是從三年級開始,但是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學困生人數逐步上升,與正常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達到3000萬。在筆者所在的地區,每個班的留守兒童約占35%。一方面,部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祖父母。這些學生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他們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英語,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英語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另一類家長,把輔導孩子的希望寄于一些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很重視,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行,似乎買了一些昂貴的學習助手,孩子的英語學習肯定不成問題了。但實際情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導,許多學生把點讀機當游戲機,或者就是一擺設,平時很少拿出來使用,遇到不認識的單詞,他們還是會依賴于老師,等老師講解,不會自己去查。
2.學生因素
小學階段有這樣的現象,英語學困生10個有9個是男孩,其實不難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男孩比女孩懂事得要晚,他們一般沒有多少用功的,而女孩從小就比男孩懂事,所以,小學里女生成績好較多。男孩和女孩對待英語的學習態度不同,一類是認真的,一類是邊學邊玩,所以,男孩在小學英語學習上處于劣勢,容易由于心理年齡的不成熟帶來學習態度的不認真,導致英語學習有困難。
3.學科因素
小學英語作為一門新開的學科,教師隊伍也比較薄弱,特別是農村小學,一般一個老師要教2~3個班的英語。因此,面對的學困生人數也多,用來單獨輔導的時間就相對減少。對于一些課堂沒能及時消化的學生,如果不能做到及時輔導,就會導致學困生的出現。同時,英語的口語作業,需要模仿語音語調。如果不能自覺地完成相關練習,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英語水平。
此外,由于缺少語言環境,更容易產生遺忘,如果不及時復習,就會出現學了后面忘了前面。課堂上一旦出現聽不懂的情形,學生不能根據相關的語境來進行推測意義。所以,英語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轉化農村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給學生以成功的期待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懷有一種期待,一種“暗示”,會影響到學生的自我屬性。作為一名老師,我要相信學生是聰明的,可以改變的,不能放棄他,同時要激勵學生,讓他認為他能行。作為學困生,在班上被同學看不起,就連說話聲音都很小。這時,老師要做的就是盡量給學生一個安全的課堂環境,讓同學們不要有歧視的心理,同時給予學困生尊重,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愿意說英語。在課堂上,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他來回答,英語句型操練上,可以讓他來重復別人的話,慢慢地找回自信。課后,安排“一幫一”,讓優等生自愿報名幫助學困生,畢竟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太大壓力。另外,可以教給家長一些輔導孩子的方法。首先,家長建立信念,他的孩子在英語某方面很優秀,并讓孩子知道家長有這樣的期待。同時,讓家長知道一些方法。如讓家長在家督促聽錄音或一起完成作業,然后每天督促孩子背幾個單詞,根據孩子能掌握的情況確定。為了檢測效果,每天背誦后進行默寫。堅持一個月,家長就明顯看到孩子的進步,也為繼續輔導打了一劑“強心針”。總之,學生的成長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激勵,這個過程依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共同作用。
2.南風效應:激勵遠比批評有效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北風越冷,行人身上的大衣裹得越緊,而南風則用溫暖使人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之所以能使人脫掉大衣,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由此我們知道,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學生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風教育,會使學生畏于你的權威,當你在時,幫老師讀點書,等老師一走,書也扔掉了,而南風則因為多表揚他的好,發現他的點滴進步,讓他覺得認真學習也挺好,畢竟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聽到表揚的。有時候,學生更愿意聽到同伴的表揚,教師可安排小老師進行輔導,并讓小老師也經常表揚他們,偶爾發點作業免寫券,激發學困生的學習動力,讓他發現自己也能行。
3.木桶效應:取長補短促發展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英語學困生,有一些,特別是男孩子,他的數學可以每次都考90多分,語文也能考80多分,就是英語一考就掛紅燈。面對這樣的學生,要讓他明白,各個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學生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學生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學生,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一般這樣的學生還是比較聰明的,只要在課后多找他談心,多督促他們進行補短,讓他認為老師很喜歡他,這樣就會把精力多花在這門功課上。“親其師,信其道。”只要能讓學生喜歡你,那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要想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只有不斷地變著花樣,讓學生樂學、想學。
轉化英語學困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讓他們從“厭學”到“學有所獲”到“樂學”,是一段很艱難的路,需要學生、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所有的學生,我們要像根雕藝人們一樣,把一個個個性迥然不同的孩子,把一個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當成一個個藝術品的好模子,用根雕藝人的眼光積極審視,絕不錯過一個,也絕不放棄一個。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