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芬+丁菲
【摘要】語文教師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使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中“入于學生之耳,根于學生之心,導于學生之行。”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科優勢 文道合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19-01
所謂“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語文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間的本質聯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 ”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深入、細致、全面地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她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她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認真研究教材,正確把握好教材,還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找準德育切入點,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
語文教師如何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如何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
一、貴在“深”處
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挖掘,從一切可以探尋的點,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一株紫丁香》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當拿到教材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將課文第二單元的內容提前到開學初來學習,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尊師愛師的德育教育,我決定將這篇課文安排在教師節當天進行,課文第三小節有這么一段“老師——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你唱歌,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挖掘課文中的重點詞“疲倦”,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勤,從而培養學生感謝老師的情感。我當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知不知道老師什么時候是‘疲倦的呢?有位同學居然這樣回答:“老師,您每天第一個到教室,也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您每天都特別的疲倦,我多想為您捶捶背呀!老師,您辛苦了!”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的驚訝,沒有了任何言語,只有紅紅的眼眶……說實在的,我們的老師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而我們的學生有時卻難以感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在語文教學中讓孩子懂得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是學生必須有的禮貌;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由衷地感謝老師,這也是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內容之一。
二、“實”見成效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是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道德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育目標極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有人稱之為兩張皮現象:學生在“感謝父母恩”的報告會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可會后依然“濤聲依舊”惹父母生氣;班會上高談闊論的學生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課外卻總是惹事生非,令老師頭疼……很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談不上發自內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規范自己。如果我們在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中不能聯系學生實際,那么這德育就是無效的的德育,有時甚至會帶來負面的作用。記得在一次口語交際課《XX,我想對你說》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學生大都說父母管束太嚴,管束太多還把自己當小孩子。其實自己已經長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聽了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動。“對,是該讓父母放手了!我們要讓自己的行動讓父母看到我們的成長。”孩子們一呼百應,大家大談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壯志……我也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就在當天下午,有一位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孩子在家里依然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頂嘴連連……這樣的德育就是一種高估學生的能力,沒有落在“實處”而引起的負面的教育。我趕緊改變了教學策略,在后面的習作課上,我這樣引導學生:“觀察爸爸,媽媽一天的勞動,記錄他們的語言、動作、神態……寫寫自己的體會。”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文很是精彩,大多數孩子都能體諒父母的辛苦,表示以后要聽父母的教誨。可見,立足“實”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德育。
三、“恒”字當頭
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學生”的“問題”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藥性”。對待這些學生,急功近利,妄圖立竿見影往往只是一廂情愿的事情。在這“持久戰”中,我們的語文老師就可以利用語文教學這個陣地,運用教育智慧,與學生展開真誠的交流,使一些“問題學生”在心靈深處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習作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我們班有“每天一篇美文”的寫作習慣,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盡量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教育性較強的話題,如:母親節、國慶節……讓學生既有話可說,又可以陶冶學生情操,這可謂是永久的德育。
語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們教師的心目中,要處處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葉圣陶先生說過:“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學上,我們應堅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內涵,以美怡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成為更純潔、更善良、更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