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以,學生參與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是學生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過程。
關鍵詞: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因材施教
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曾說過:“課堂教學如果擺脫不了‘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局面,不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那么‘不管教師教得如何出色,講得如何生動直觀,都無濟于事。”這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以,學生參與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是學生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過程。在活動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筆者認為教師要把重點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及因材施教上。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者”“樂之者”才會有參與學習的熱情。
創設自由、民主的學習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促進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情感、有思想。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才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情感,發掘自己的潛能,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巧手捏蔬果》活動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捏一個蔬果拼盤,縮手縮腳的學生開始有些膽怯,在聽完要求和觀看了一段視頻后,自信取代了學生的疑慮和膽怯,捏出的拼盤各具特色。為什么聽完要求孩子們會變得那么自信?因為要求的重要內容就是:將你的想法大膽地捏出來。沒有了約束,學生的思想自然就插上了翅膀。
二、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古訓我們要牢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明確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能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在實踐中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學生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會學生如何做、如何探究、如何合作等。當學生遇到問題自己解決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探究的結果;當學生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任務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合作的結果;當學生們傾聽別人意見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分享的快樂。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活動中多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過程。活動中,教師要多看一看、多等一等,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揭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在《吉祥結》教學中,筆者先讓孩子拆開吉祥結看一看,研究一下吉祥結的編法。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基本的編法,但編好了也會遇到一些難題,這時,老師不能急,只需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學生通過探索會發現下一步該做什么,直到完成編織任務。
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材施教”最早出自《論語》它明確指出: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實踐活動中,個性差異畢竟存在,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筆者做了這樣的嘗試:
1.了解學生
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智力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如果都是千篇一律教育的方法,那會誤人子弟。所以,活動中,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智力發展情況,因人而異,講究策略,隨機應變,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放大優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他們身上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優缺點,放大學生的優點,發掘他們的潛能,幫助學生克服身上的缺點,讓學生充滿自信,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如,發言積極的孩子要表揚,平時不發言,偶爾舉手的孩子更要表揚;動手能力強的孩子要鼓勵,堅持完成任務的孩子更要鼓勵。
3.有效評價
有效的課堂評價能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反思和成長。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要以激勵為主,評價內容要注重過程的評價,學生是有個性的,主題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每次活動都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評價,從而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4.面向全體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大多數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組織教學,不能因為尊重個別差異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沒有圍墻”的學科,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尊重個體,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活動做好充分準備,努力讓我們的課堂成為綻放精彩,充滿生命活力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趙冉.關于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的探討[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1).
[2]李文.關于我國中學主體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