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燕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我國對語文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而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筆者探討了閱讀教學的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只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搞好新時期的閱讀教學。
一、精講多讀,讓學生學會學習
新課程標準規定:“在閱讀教學方面,不再搞過于繁瑣的講解分析,記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個性化理解和感悟”這是新時期、新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新任務。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一講到底,先解詞,再歸納段意,然后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寫作特點。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講深講透,學生的要求是認真聽講,結果是學生的思維完全圍繞著教師打轉轉,沒有一點創新意識,也缺乏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意思,實現讀者與作者的感情交流,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創建學生的新思維體系,讓學生對所讀的文章有新的見解,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更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教師的精講應體現在主導性上,它并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結果,而是和學生處在同等的地位,與學生交流閱讀的收獲,和學生討論閱讀中的疑問,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探究式學習氛圍。它重在學習過程的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學生的多讀也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多讀。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對同一材料的多次重復閱讀,即我們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如何讓學生充分地讀呢?首先就要有時間上的保證,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多次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少講,多引導。其次要采用多種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讀。個人閱讀的方法有:默讀、朗讀、精讀、瀏覽等。集體閱讀的方法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分角色度、分小組賽讀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在學生難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關鍵的地方,進行必要的指導。如果教師不在這個時候指導一下,學生就會感到困難,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效果會適得其反。教師在這個時候進行指導,就是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另外以讀代講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的好方法。
二、恰當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疑問的過程。南宋的著名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則須有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這中間的“疑”就是問題,也就是一個思考過程,“不疑則不悟”就是說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問題,不思考,就不會有收獲。其實,學生只要進入了閱讀情境中,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問題,但由于他們年齡小,閱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出一定的條理,有時候問題在腦海里稍縱即逝,學生還沒有反應過來,弄不清問題在哪里,可能會處在“不疑則不悟的階段。”新的閱讀教學在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充分把握機會,在學生處于“似疑而非疑”,分不清“疑在何處”時,梳理學生的疑問,精心激起學生的疑問。有的教師在提問時很隨意,沒有經過思考,想到什么就提什么,這樣對學生毫無用處。根據語文教學的三個目標層次——識記、 理解、運用和學生認知的規律,可以把要提的問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識記,就是復習所讀材料的內容,提問的方式可以是“文章怎么說?”,“文章怎么寫?”,“文章寫了什么?”等。第二層次是理解,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讀材料的理解,提問的方式是“為什么?”,“你怎樣理解?”,“你認為怎么樣?”等。第三個層次是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讀材料的運用能力,提問的方式一般是讓學生造句、說話、作文等。教師的提問的作用應該是拋磚引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怎樣思考,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敢于提問。
學生的多思,主要是體現在思維的深度和思維的多樣化上。學生由于知識面和經驗的緣故,往往看問題只看表面,而不會作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明白,許多問題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應撥開現象看本質。同樣道理,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往往只滿足于一種答案,缺乏思維的多樣性。他們總是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而且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老師滿足于一種答案,努力把學生變成“標準化”學生。這樣更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新時期的閱讀教學還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多樣化。在訓練學生思維多樣化的時候,切忌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學生,應當讓學生充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動態的、開放的,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絕對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衡量。教師在引導學生思維多樣性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新閱讀教學的精問多思,不僅要求學生會問,會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會引導。它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中更認真,更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三、為學生創造知識運用的空間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運用,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小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體現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如低年級以組詞、造句為主要內容,中年級以說話為主要內容,高年級以寫作為主要內容。一般來說,每一篇課文都有很多運用知識的要求,這還要教師去發現,不求滿地開花,但求一課一得。由此可見,教師在引導學生時,要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的空間,營造運用知識的氛圍,發掘運用知識的源泉,這樣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會大大加強,思維將會更有條理,創新意識將會更加強烈。這樣,教師就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總之,新時期的閱讀教學,其重點就是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其難點就是教師的引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時刻記住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斷地去激發它,那么,新的閱讀教學方法的實現也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