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娟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應用題主要是考查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小學學習中要考慮如何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應用題的教學,下面談一下老師要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小學;應用題教學;教學方法
在小學學習中,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現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老師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制訂教學計劃,讓學生在能夠將課堂上的文化知識與生活中的有關情景聯系起來。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本身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比較容易上心,所以,在小學應用題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事物或者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例如,在講解單價×數量=總價類型的題時,老師可以先拿手中的粉筆進行舉例,如果買一根粉筆,需要1角,那么一盒有12根粉筆,買一盒粉筆需要多少錢,這時候,學生就會結合自己在生活中買東西的例子進行聯想,得出結果,與學生產生共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有信心學習應用題。老師可以用剛講過的方程進行導入。設總價為x,則可以列出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式。讓學生明白方程與實際生活中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方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中。事實證明: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接受能力,將數學生活化,可以促進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把解決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
應用題的教學涉及計算的教學、概念的教學以及其他知識的教學,綜合性比較強。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復習到數字的四則運算、方程的運用,讓應用題可以轉化為四則運用或者是方程的形式來解答。
應用題本身就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題型,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答。如,講到追擊問題時,快速車趕上前方慢速車所用的時間。這個應用和對時間和速率的計算就構成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計算,也不是單純的速率和時間之間的轉化,是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一個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了數學思想。在學習和練習應用題時,學生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轉化為數學中稍微復雜的計算,與頭腦中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例如,上面剛提到的追擊問題的講解,已知慢車的速度為60km/h,快車的速度是70km/h,車身可以忽略不計,兩車之間的距離為20km,則快車趕上慢車的時間為多少?這個過程就是將數學知識和現實情景相結合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老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題目中尋求以前學過的知識,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對實際問題的一個探索過程。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鍛煉學生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引入開放性試題
開放性試題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在小學階段,大腦也在不斷豐富。新課標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入開放性的試題,開闊學生的大腦,例如,在講到蓄水池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將進水口的排水速度和出水口的排水速度都告訴學生,池子的體積也告訴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這些信息可以解決哪些問題。這時候學生會想只開進水口,關閉排水口的時候,池子注滿水需要的時間是多少?也可以當入水口注入一半水的時候,排水口打開,需要多長時間,池子能注滿?也可以將入水口和排水口同時打開,池子什么時候能注滿?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愿意融入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思維拓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
四、注重教學設計,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好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更開心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讓學生跟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然后再出一些例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解答。等學生解答完畢后再增加例題的難度,有的學生能解答出來,有的解答不出來,這時候可以讓解答出來的學生講解一下他的做法,老師根據學生理解的情況,建立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總之,應用題的教學,要求老師在熟練把握教材之外,能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莉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陳加怡.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35):17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