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摘 要: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訓練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把讓學生“自能讀書”的任務落實到課堂教學環節中,那就需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提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式;合適方法;善用技巧
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要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教師必須熟悉教材和學生實際。備課時首先弄清作者的思路與編寫的意圖,確定本課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知識水平設計提問。提出的問題不但要有思想性、趣味性,還應注意其可行性。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就這個問題來說,學生年級越低,教師的提問愈要富有啟發性,使學生通過想象,聯系已有的知識,引發動機,對課文產生興趣。例如,《小貓和魚》這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小朋友,你們看了這個題目,有什么想法呢?”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說:“菜是可以種的,魚怎么可以種呢?”有的說:“農民伯伯能種出來莊稼,小貓怎么能種出來魚呢?”就這樣,小朋友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他們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習課文,使課堂氣氛活躍。隨著學生的年齡增大,年級升高,知識的增多,提問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例如,在教學課文《草船借箭》中的重點段“借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讀課文,說說諸葛亮在什么環境下借箭?(2)諸葛亮為什么要利用這樣的環境借箭?(3)在這樣的環境下借箭有什么好處?經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根據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合理推理,最后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問題的答案巧移于板書設計中使學生一目了然。這樣,既讓學生輕松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達到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要緊扣教材,突出重點
設計課堂提問要緊扣課文內容,切忌過易過難。一般來說,提出的問題應難易適度。首先進行一些疏導性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字、詞、句,讀懂課文,掌握課文的梗概。例如,教學《黃繼光》這課時,我設計了:(1)黃繼光為什么能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2)黃繼光為什么在暴風雨般的子彈中三次站起來。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時不僅掌握了記敘文要素,還掌握了課文梗概,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做了充分準備。
三、要緊扣文章的思路
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讀懂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文章的思路是:造箭—借箭—交箭。“造箭”是周瑜為難諸葛亮的借口,是故事的起因;“借箭”是故事的高潮;“交箭”是矛盾的最后解決,點明周瑜反被諸葛亮制服。顯然,“借箭”是全文的重點,因此,“怎么借”就是教學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備課時,可沿著教材思路提出問題:(1)為什么要借箭?(2)怎樣向敵軍借箭?(3)借箭成功說明了什么?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理解諸葛亮和周瑜斗智的全過程。這種緊扣教材思路,根據重點問題變換提問方式,不僅降低了問題的難度,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捕捉住了課文的中心,而且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沿文章的思路去閱讀、去思考的方向。另外,教師還要根據語文教學突出語言文字訓練的特點,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巧抓一些關鍵的字詞設問,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突出重點、難點都極為重要,起到以點帶全篇的作用。如《窮人》一課中,漁夫對桑娜說:“……!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對于這句話,我巧抓一個“熬”字設問,(1)這個“熬”字,寫出了漁夫一家日后生活將會怎樣?(2)展現了漁夫和桑娜怎樣的內心世界?(3)揭示了怎樣的主題?這樣,學生通過精讀課文,既理解了文章內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突破了課文重點、難點,使學生對一些復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四、提問要掌握時機,講究技巧
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在他們處于“困惑”時,通過恰當的提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化難為易。如,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其中學生對“我這樣不負責任的離開中國,真是一個罪人!”這句話感到“困惑”,難于理解。學生質疑正說明學生的思維在深化,在積極尋求答案。我便設計了這樣的提問:(1)作者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2)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作者此時的矛盾心理,這一句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責任感。
從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課堂提問得當,氣氛和諧,不但能啟發學生思考,引發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能培養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語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鄧乃兵.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切入點[J].江西教育,2004(15).
[2]蘇惠珍.做中探究做中體驗[J].福建教育,2004(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