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摘要: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觀察、分析、表達、概括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又是日常生活交際的需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51-01
1.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具體表現。聽說讀寫都和人們思維緊密相關。聽人說話要理解內容,抓住要點,離不開思維活動;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識,不僅要想清楚要說什么,還要組織好語言,也離不開思維。所以,聽說訓練的過程也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和書面語言比較,口頭語言以聲音為載體,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沒有從容思考的時間,而書面語言允許在一定時間內推敲修改。所以口頭語言要求有更高的應變能力。這必然促進思維靈敏性、準確性的發展。
學齡初的孩子已經"能說會道"。但他們的思維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無意注意占優勢,聽話時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說話時意思表達不清楚,各種語病比較多。所以在低年級專門開設說話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聽說訓練。低年級的聽說訓練,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因勢利導,以他們熟悉的學習、游戲、生活為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引起聽說的話題,訓練學生能聽明白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養成認真聽說的習慣;練習說一段完整,連貫的話,口述一件簡單的事。
中高年級不再開設說話課,要在課內課外采取多種形式繼續加強聽說訓練。中高年級的聽說訓練,要在低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在聽的方面,中年級要能聽懂程度適合的講話和少年兒童廣播,到高年級要能聽懂別人的講話。在說的方面,中年級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級要能當眾作簡短的發言。當眾用簡短的發言,不是照看稿子讀,應該是稍作考慮后即席發言,或者按照簡單的提綱侃侃而談;簡短發言,不能是三言兩語,應該是不少于一兩分鐘,這是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說話能力應該達到的水平。
在整個小學階段,都要堅持普通話的訓練。從低年級的說一段完整、連貫的話,口述一件簡單的事,再到高年級的口述見聞,當眾做簡短的發言,都應要求用普通話說,使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小學階段的聽說訓練,都要十分重視聽說習慣的培養。要使學生養成邊聽邊想和先想后說的習慣,還要培養學生聽話、說話時注意文明禮貌。
2.指導學生處處留心,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多開展多種活動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制定的相應的訓練計劃,可以每月進行一次大型語文興趣活動,為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搭建了鍛煉、展示的舞臺??梢耘e行"朗讀大賽"、"小主持人大賽"、"祖國各地風景游"、"新年話新意"等活動,讓小學生時刻感到形式新穎,有積極的參與性,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1 開展課外活動,全面鞏固口語表達能力。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關鍵是運用。教師要以"走出教室,進入社會"為宗旨,帶領同學們參加校外演出,布置話題,在學生當中展開采訪討論,活動課上把自己調查分析的情況匯報給大家。
2.2 采取競爭措施,激發口語表達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每學期進行一次口語表達匯報"大比武",利用孩子們好勝心強的特點,讓學生在參賽前精心準備,優秀節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時機。通過比賽,同學們會發現自己語言表達上的缺點,及時糾正。
2.3 加強日常訓練,培養正確的口語表達習慣。平日師生接觸交談,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規范,用詞的準確,為學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時發現學生口語表達的毛病,隨時糾正。
2.4 創設情趣,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學生要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就要有一種適宜的環境,有一種自然、和諧的氣氛,這種氣氛就需要教師去創設。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激發他們表達的興趣,使他們想說、敢說、愛說,體會到口語交際的樂趣。比如:在班級開展"心里話"、"自由談"、"小評論"、"新發現"等活動,或在語文課前進行3分鐘的口頭作文訓練,或在課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談感想等等。使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自由發揮,人人參與,說真話、吐真情、講真事,表達真情實感。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的學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處處留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有感而發,也就不會面對生活這個大源泉、大寶庫而望洋興嘆、無話可說。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指導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自己身邊的人、事、景、物,有選擇、有重點地把觀察到的素材積累下來,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暢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交流自己觀察的方法及感受,取長補短,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深化認識
深化認識,說"好",這"好"不僅是正確的用詞造句,更是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性語言。所謂想象,它是儲于大腦中的表象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意象的過程。想象的觸覺伸得越長,它喚起的意象愈豐富,只有拓展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才能讓他們道出更深層次的認識。
如龍應臺的《目送》一文中有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在文中反復出現,學生能體會到作者目送兒子有追不上的落寞,對父親有追不上的悲傷。還有學生體會母女間的隔膜:"孩子不再愛你,父親也不接受你的愛。"到此似乎理解沒有什么偏差,合情合理。于是又引導學生再品味此段文字在文中的重復出現,學生有的領悟到"并不是孩子不再愛你,也不是父親不接受你的愛,只是,愛得深度不同,愛的方式也不同",還有學生發言說:"此時作者最應做的是曠達的理解,曠達的接受,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對他們的背影,淡淡的憂傷是自然的,只是不必執著的不放手!"學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對兒子有追不上的落寞,對父親有追不上的悲傷,但這是人生發展的必然,因此不必追!"學生愉快地暢談著各自的體會,情不自禁地品讀自己選出的重點段落,并且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人生中得"目送",認識到"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身份是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揮灑著自己的青春感悟和生活激情,盡快地闡述自己的思考。
總之,說話能力既是日常生的需要,又是發展思維的需要。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以發展他們的思維,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