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婢
摘 要: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然而,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物理實驗方法落后,使得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鑒于此,改進初中物理實驗方法迫在眉睫!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淺顯論述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物理實驗方法;改進策略;分組組合
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必要手段。實驗過程是學生理解物理理論知識的現實依據,是學生運用物理理論知識的真實經歷。物理實驗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現階段,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校實驗室設施設備不全、教師實驗水平整體偏低以及學生實驗水平參差不齊等種種不利因素的嚴重影響,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相對落后。方法落后的初中物理實驗不能全面發揮其在物理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此,改進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刻不容緩。下面筆者將在深入學習有關初中物理實驗方法改進方面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小實驗,大作用;小制作,大用途;小合作,大進步”三“小”三“大”,簡單論述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一些改進策略。
策略一:小實驗,大作用
物理實驗設備是物理實驗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導致農村初中學校物理實驗室設施設備配備不齊全,設施設備維護不周全,日積月累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物理實驗設備設施短板。物理實驗設備設施存在的短板成為制約物理實驗方法改進的“絆腳石”。因此,改進初中物理實驗方法,首先必須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補齊農村初中物理實驗室設備設施短板。例如,在教學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走進神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體驗一個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實驗需要準備的材料有: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茶壺等。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了實驗分組,讓學生分工自制或自備這些材料。通過教師想方設法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克服農村物理實驗室設施設備的短板,為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不斷改進提供了硬件保障,為全面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效率暢通了渠道。由此可見,小實驗確實在物理方法的改進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策略二:小制作,大用途
教師實驗水平是物理實驗教學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農村初中物理教師實驗水平整體偏低成為制約物理實驗方法改進的“攔路虎”。因此,改進初中物理實驗方法,必須要千方百計地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師的實驗水平,讓這些教師發揮自己較強的實驗水平,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做一些小制作,讓這些小制作在初中物理實驗方法改進方面呈現大用途。例如,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利用一些生活小物品制作了一個“水火箭”。所需材料有:2.5升的塑料飲料瓶兩個,自行車氣門芯一個,附帶膠管和螺帽,硬塑料片兩張(可用X光膠片),透明膠帶一卷,打氣筒一個,四號橡皮塞一個,鐵架臺一個。教師利用這些材料分別制成火箭頭、側翼、增壓塞……千方百計地提升農村物理教師整體實驗水平,為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不斷改進提供了人力支撐,為全面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效率鋪就了道路。與此同時,教師利用自己較強的實驗水平做的小制作也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改進方面顯現出了大用途。
策略三:小合作,大促進
學生實驗組合是物理實驗教學順利進行的現實基礎。然而,由于相對于城市初中學生而言,農村初中學生的知識面普遍比較窄。知識面普遍較窄直接導致了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驗水平參差不齊。農村初中學生物理實驗水平的參差不齊成為制約物理實驗方法改進的阻礙因素。因此,改進初中物理實驗方法,必須要反復斟酌優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分組組合。通過學生之間的小合作,對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改進起到大的促進作用。如,教師在進行實驗分組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物理實驗水平。通過教師精心搭配的實驗小組結構得到全面的優化,每個實驗小組中都盡量做到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均衡搭配……通過反復斟酌,優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分組組合,為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不斷改進創造了現實的機會,為全面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效率搭建了平臺。由此來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小合作,對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的改進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來做些小實驗,讓這些小實驗在改進物理實驗方法方面發揮大作用;教師要千方百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來做些小制作,讓這些小制作在改進物理實驗方法方面呈現出大用途;教師要反復斟酌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各組成員之間的小合作在改進物理實驗方法方面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簡言之,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方法改進方面要從三“小”處收獲
三“大”。
參考文獻:
[1]李永躍.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進與創新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4(11).
[2]孟遠蘭.淺析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6(4).
[3]王江明.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進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