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遠應
摘 要:每一項創造無不遵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客觀規律,這是每一種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所必備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只有產生了疑問,才能主動地去探索知識。
關鍵詞:語文教學;質疑能力;獨立思考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是培養獨立思考、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為學生質疑創造機會。剛開始時,學生提的問題大多很膚淺,但我不斷地給以鼓勵,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抓住重點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使他們的思維不斷得到發展。
有的教師雖知質疑、答疑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卻不敢放手給學生機會,他們總是怕學生會提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打亂課堂,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實踐證明,有效地質疑答疑,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和思維能力。但這一切必須經過有效地、系統地訓練,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會質疑,會學習。下面就我平時的訓練,談幾點做法:
一、預習中質疑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篇幅短,語言淺顯易懂,寓意深刻。預習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上課前讓他們分組討論、交流,仔細整理,把與中心有關的問題整理如下:(1)課題是什么意思?(2)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盼望什么?(3)他想到了什么辦法?(4)他做得怎么樣?(5)結果怎么樣?(6)禾苗為什么全死了?(7)要讓莊稼長得好,有哪些好方法?(8)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些問題圍繞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由易到難,逐漸深入。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書,自學課文,邊讀邊思考,再分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解答并整理。最終使他們理解寓意:事物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背規律做事,就會把事情辦糟。學生通過質疑、解疑,準確地把握住中心,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二、圍繞課題,引導質疑解疑
課題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引導學生從課題著手,抓住重點字、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的重要方法。如《揠苗助長》中的“揠”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揠苗”的方法幫助禾苗生長,突出了農夫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最終導致禾苗全死了。講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揠苗”提出問題:誰揠苗?為什么揠?怎樣揠?結果怎樣?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時就能理清思路,準確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又如,在教學《螞蟻的救助》一文時,我提問:“從課題看,文章的重點應寫什么?閱讀課文后再看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并討論后提出:(1)課文寫的是誰救助誰?(2)文中的“我”為什么不施以援手進行救助?(3)螞蟻的救助行為體現了人類應該具有什么道德品質?學生雖然只是初讀課文,但卻發現了文章的中心問題,引起了學習興趣。
三、抓住難點,進行質疑解難
閱讀課文,要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一步啟發思維,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盧溝橋》一文中,作者介紹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后又著重寫了盧溝橋的歷史意義。教學時我讓學生認真思考在盧溝橋發生了什么事。閱讀后學生提出問題:(1)盧溝橋在抗日戰爭史上有什么意義?(2)為什么每年7月7日人們都要在這里開展紀念活動?我知道這是學生對“抗日戰爭”“七七事變”等歷史故事了解太少,因此我沒有急于回答他們,而是讓他們先閱讀“學習鏈接”,對這些歷史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分組討論。經過閱讀、討論和指點,學生自己解決了難點,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抓重點句,設疑引導
重點句、關鍵句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關鍵,只有一邊讀一邊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課文。如,《心中那盞燈》一文的結尾寫到:“我的心里卻一直珍藏著那盞冰燈,那是一盞最美的燈。”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學習此句時學生問:“那盞燈只是冰做的一盞普通的燈,為什么作者卻說是最美的燈?”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從表面去理解,要一步一步引導。我首先讓學生回顧課文,想想父親為什么要給“我”做冰燈?父親是怎樣做的?然后再讓他們找出描寫父親做冰燈的句子,體會父親為了給我做冰燈忍受了極大的冰凍之苦,卻只顧關心“我”的冷暖,絲毫不顧自己。最后讓學生通過父親凍得通紅的雙手體會到了那盞冰燈樣子雖不美,可卻飽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深的父愛,而這份愛才是最美的,作者其實是以贊美燈來贊美人。學生通過對重點句的層層設疑、解疑,最終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學生只要學會質疑,大膽質疑,并主動解疑,就能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我們的教學也就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徐亞仁.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