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平
摘 要:“校訊通”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家庭與學校快捷、實時溝通的教育網絡平臺,是一套可以有效解決老師和家長及學生之間溝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于一體的信息交流系統。班主任教師通過短信、日常表現及聊天功能讓家長每天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可以讓家長通過短信或聊天功能隨時隨地向班主任老師提出建議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它的班級圈還可以讓學生、家長和教師發布圖文信息,可以更形象直觀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增進師生和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一對一的溝通成為可能。
關鍵詞:校訊通;語文教學;督促學習;交流展示;自主學習;網絡平臺
如何讓“校訊通”的優勢為語文教學所用,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得以深入開展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把“校訊通”作為督促學習的網絡平臺
短信功能是“校訊通”最基本的功能。在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根本不做作業,還會堂而皇之地告知家長,他的作業做完了。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利用“校訊通”的短信功能和家長及時溝通,把每天的作業以短信方式通知家長,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會讓家長把孩子完成作業情況以短信方式反饋給筆者,筆者也做到了心中有數,可以對后期作業的檢查和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如,在閱讀名著《童年》時,我把任務布置給學生后,又發短信給家長:每天閱讀一章,讀完后講給家長聽,家長聽后發短信把孩子的閱讀情況反饋給老師。幾乎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到每天反饋孩子的閱讀情況,個別的因為特殊情況,第二天也會補上。就這樣,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讀過、講過這部名著了,這就為后期的情節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反饋情況看,甚至有家長還會因為孩子講得不好,讓孩子再次閱讀講述,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解決了名著閱讀這一老大難問題。把“校訊通”作為發布作業和跟蹤作業的平臺,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二、把“校訊通”作為交流展示的網絡平臺
把“校訊通”作為質疑解疑的平臺。“校訊通”的班級圈可以自由發帖,并且有點贊和評論功能。筆者利用這個功能,讓學生把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發布到班級圈,并對其他同學的問題以評論的方式進行解答。為避免問題過多,學生用時過長,或有的學生不參與討論,筆者規定每個學生都要至少發布一個問題,并保證對自己小組成員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要求語文能力強的至少要解答5位其他小組成員的問題。這樣在保證每一位學生質疑答疑能力的培養外,還充分調動了語文能力強的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他們的榜樣示范作用。而實際上對同學提出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解答,有贊成,有質疑。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是這樣看這種網上的交流的:“每一個同學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難,還會有同學和老師幫助你解答,在課堂上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在網上提出問題或是解答同學的問題都要比在課堂上輕松自然一些,在課堂上會感到緊張。”“在班級圈中的回答,沒事可以再看看,加深了印象。”還有的同學說:“網上的交流可以讓我多角度地考慮不同意見,時間長了,有利于自己思維的深入發展。”把“校訊通”作為學生質疑解疑的平臺,可以讓學生和教師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避免課堂上優等生獨霸課堂的局面,減少師道尊嚴對學生的壓抑,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得以深入開展。
把“校訊通”作為作文展示交流的平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寫作方面要求學生“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要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開展展示活動。因為“展示活動具有交際性和互動性……提倡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促使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而且所有好學上進的學生都愿意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以得到教師的肯定、贊揚和指導,并把它當做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之一。但是,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短短40分鐘的課堂是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展示機會的。而且還有展示空間的問題,不是所有學校都能讓每個班級四面都環繞著黑板,更何況,作文承載的學習內容豐富,黑板根本承載不了。往往是一節作文課僅僅有兩三篇能夠在全體學生面前展示,其余的只能展示給四五個同學看。評改亦如此。
那么,怎樣才能在作文教學中取得展示的最大效果呢?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示、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筆者嘗試把“校訊通”中的班級圈引入語文作文教學中,指導布置好寫作任務后,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發布在班級圈中,其他同學圍觀評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說:“得到別人的點贊,特別是老師的點贊,我覺得很高興。我更有信心去寫作文了。”“看了同學和老師的評論,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可以有助于自己的寫作。”“自己去評價別人的作品,既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把“校訊通”作為學生作文展示的平臺,可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水平。
與面對面的課堂展示交流相比,在校訊通上進行交流展示,學生不用在乎教師的表情,不必擔心自己答案的對錯,甚至還可以反復思考修正后再把意見發出去,這樣低焦慮的交流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運用語文的興趣和能力。而且優秀的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可以很好地發揮小老師的作用,擴大了一對一學習指導面,鍛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把“校訊通”作為自主學習的網絡平臺
“自主學習”是語文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指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在學習伙伴的影響和幫助下,產生學習的欲望和沖動,不斷增強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積極參與創設學習的環境、自我尋找學習的機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認識、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自我管理”等一系列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活動。
可是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統一安排教學活動,而學習者的個性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及知識基礎存在差異,導致教師在統一的教學進度中很難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要,課堂上出現了“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消化不了”的現象,難以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目標。而且班級授課教學進度快,強度大,導致學生較難適應,雖然教師的想法是要學生快速向前,但事實是學習者在統一進度的學習中累積的困惑越來越多。而把“校訊通”引入語文教學之后,教師在“校訊通”平臺上發布助學微視頻或其他助學資料,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學習時間,甚至可以反復學習,直到學會,實現了一對一的教學。
例如,筆者在教授《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就事先制作了教學微視頻《〈孫權勸學〉課文翻譯》發布到優酷上。然后把視頻鏈接發布到班級圈中,讓學生完成事先下發的自主學習任務單上的任務。再觀看微視頻,做好筆記,糾正自己任務單上的答案。把自己通過反復觀看視頻仍然沒有弄懂的問題發布在班級圈中,和同學進行討論解決。筆者參與討論過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興味盎然,反映良好。“我可以跟上進度,做好筆記了。”“還可以反復看,鞏固知識,加深印象。”“可以更快更好地幫助我解決預習中的困惑。”“可以馬上幫我糾正錯誤。”“便于我自主學習。”筆者也曾在教授《鄧稼先》一文后,把五位“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發布在班級圈中,讓學生閱讀了解,同時從中任選一位寫一寫小傳,發布到班級圈中,其他同學圍觀點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興趣濃厚。把“校訊通”作為發布助學資料的平臺,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保證自主學習的質量。
總之,隨著筆者語文課堂教學和“校訊通”結合的深入展開,校訊通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把校訊通這一網絡平臺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督促作業時家長的幫助,還是展示交流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更是教學微視頻的一對一教學指導,都大大增加了一對一教學的機會,使更多同學得到了一對一的幫助,使一對一的教學成為可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筆者把“校訊通”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正是為學生創造了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
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拓展了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所以完全可以把“校訊通”稱為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有效工具和協作學習的有利陣地。
參考文獻:
李佳,梁燕華.小組博客在學生課堂展示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論壇,2009(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