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善于開啟品德的生活之源
河北省唐山曹妃甸區第十一農場中心小學 李 蕾
《品德與生活》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會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作為班主任,必然深刻認識到了思品課程的這一重要價值,那么如何發揮思品課的功效,思品課怎樣才能上得形象生動,讓學生喜歡?教材中的圖例、故事怎樣才能和學生的生活融合,讓學生能身有體會,從而學有所得?這是班主任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課堂教學只有和生活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最佳功效,只有貼近學生生活,才能煥發課堂活力。生活才是品德的源泉。對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他們的榜樣來自于身邊,會更具真實性、可學性。因此班主任選用素材時,要盡可能地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圖例,認真鉆研教材,從教材中尋找生活之源,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教材中的圖例大多來自學生生活,孩子們看到這樣的圖例就有一種親切感,圖例中的兒童和教室里的兒童形成你我之間的對話關系,是學生行動的一種范例。賞析圖例,可以再現學生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兒童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班主任根據學生實際生活而補充的圖例,更具啟示意義,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圖例是學生聯想生活,融入情境體驗的一個部分。品德作為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在教學時,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經驗。教學中,力避照本宣科,一味說教,或者僅就活動本身加以點評。如此,學生的體驗度低,情感上缺乏共鳴,浪費了課堂資源。班主任要精心鉆研,拓展思路,善于設置特定生活情境,情境貼合兒童實際,這樣就會使樂于參加。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會反思,才是培養學生思想的有效途徑。
班主任利用思品課堂不能只給學生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要明確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課堂要回歸本源,讓課堂走進生活的田園,讓課堂和生活緊密融合。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并借助每一個教育契機積極啟發誘導,比如,引導學生們主動打掃校園角落,要求他們主動把垃圾撿起來扔進果皮箱,讓他們學著吃完飯會有序地擺放餐具,指導學生把圖書角打理的經驗有序等等。融匯生活的教育引導,才能從行動和心靈喚醒學生,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有句話說的好: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思想教育的主導者,需要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等行為中發現素材,積累經驗,并以此為例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客觀的、理性而熱情的引導教育,因為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外化為日常的活動,只有抓準了他們的行為特點,才能準確把握其內心世界,教育才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是班主任利用思品課程教育務必把握的內涵。小學生思想單純,熱情活潑,容易受到激勵和鼓舞,當他們接受正能量的時候,也很容易激發出自身潛能,同時也容易做出沖動的舉動,道德情感就是約束他們行為的閥門,班主任要利用好教學契機,更應牢牢握住這個閥門,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教育改革使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班主任不應固守傳統教學思維,而應走在教改的前列,教改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更新,它更是一場教學理念的洗禮,所以班主任要具備創新意識,開啟教育資源,深化課堂教學,使之回歸生活,立足生活,同時更要開啟品德的生活之源,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社會是學生品德教育的大熔爐,班主任要具備一雙慧眼,首先自己能夠明辨是非,在學生對社會的紛繁復雜疑惑不解或者面對誘惑無力拒絕的時候,班主任老師要給予他們明確的回答。在比較鑒別中學會知識,增長見識,其效果遠勝于課堂的說教。
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決不是靠班主任和老師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獲的,尤其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品質教育要靠老師們務實的教學和健康而科學的引導,這就要求班主任做一個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不厭其煩實施耐心教育,以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理性引導,使之耳濡目染,心悅誠服,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培養一個人成為一個健康的人,而健康更體現在思想的健全和道德的完善,品德教育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把思品課貼近學生生活,使課堂煥發活力,這也是班主任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