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摘 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在課堂習題的探究和挑戰中體驗數學樂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體驗學習樂趣。
關鍵詞:享受;學習;樂趣
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呢?以下是我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在課堂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案例一:“千克與克的認識”——認識千克。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環節:
一是稱一稱。讓學生在小組內用準備好的臺秤稱一下他們從家里帶來的一袋精鹽的質量。稱重后知道一袋鹽的質量正好就是1千克。
二是掂一掂。請每位同學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物品,如:蘋果、熟雞蛋、橘子、袋裝餅干等分別用手掂一掂,挑出你認為質量大約也是1千克的物品。
三是再稱一稱。把你剛才認為是1千克的物品放到臺秤上實際稱重,多了就可以拿去,少了就添上。然后說一說大約幾個蘋果是1千克,幾個熟雞蛋是1千克,幾個橘子是1千克,幾袋同樣的餅干是1千克等。把這些1千克的物品分別裝在塑料袋里,左手和右手分別拿一袋掂一掂,再次感受1千克的重量。
四是在小組內把所有的物品混放在一起,然后找一找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也是1千克,掂一掂,稱一稱,全班交流。
五是猜一猜活動。我帶來兩個透明的袋子,一個袋子裝有1千克蓬松棉,一個袋子里放著1千克精鹽。先讓學生觀察,猜一猜哪個袋子重?然后讓學生動手掂一掂,說一說,最后再稱一稱,驗證一下。引導學生再次感知1千克的重量,感受到物體的外形大而質量不一定重,明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精鹽質量一樣重。
這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學生就很難理解1千克到底有多重。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才理解了。”所以數學課堂多設計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玩得快樂,學得輕松。
二、在練習題中挑戰體驗數學樂趣
案例二:要過圣誕節了,班級里用小彩燈布置教室,每串按紅、黃、藍、綠排列,這一串共有4盞小綠燈,那么各種顏色的燈一共有多少盞?
學生看到題目后,紛紛在練習本上畫圖,用圓圈代表小燈并按順序標明紅、黃、藍、綠……很快就有幾個學生舉手,要匯報自己的答案。我并不急于讓他們說出答案,而是提醒說:“請仔細閱讀題目,認真思考一下!”聽到我的提醒,這幾個孩子就趕快用心地讀起了題,又仔細地在練習本上圈圈畫畫……
幾分鐘過后,學生紛紛舉起了小手,滿臉興奮的樣子,急于想告訴我答案。“老師,可以是19盞燈。”“老師,也可以是18盞燈。”“還可以是17盞燈。”“為什么答案可以是16、17、18、19盞燈呢,答案怎么不唯一了呢?”這時候,有幾個孩子紛紛說:“如果是20盞燈,就會出現5個綠燈。而19盞燈里面也只有4盞綠燈;再少一盞,18盞里面也只有4盞綠燈;再少一盞,17盞里面也只有4盞綠燈;再少,16盞里面正好有4盞綠燈。所以可以是19、18、17、16盞彩燈。”……
問題的開放性、挑戰性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靈感迸發,使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這種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學生的探究、挑戰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享受。
三、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感受數學的樂趣
案例三:2010年學校的實驗室正在改建,還未完工。領導讓我帶領班級的學生去實驗室進行衛生掃除。在掃除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問題,問:“老師,這墻粉刷過嗎,怎么不白呢?”我看了看說:“嗯,是不白。應該是要粉刷的,還沒完工呢。”學生接著說:“如果刷完雪白的墻,這里就更漂亮了。”“對啊,何不讓學生來一次實踐活動,算一算要粉刷的墻壁面積。”我的心里突然冒出這個想法。下午的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自己分好了小組。有測量房間長、寬、高的,有測量前后門長和寬的,有測量左右窗戶長和寬的,還有測量前面黑板的長和寬的。然后數據整理,扣除門、窗戶、黑板的面積,確定了實際要粉刷的墻壁的面積。令我驚奇的是,學生的準備工作做得太好了!利用午休的時間,打電話問了裝潢店的老板,了解到每平方米約用涂料0.5升。還說根據老板的建議,要粉刷兩遍,這樣的效果才好。學生按粉刷兩遍用多少升涂料給我出了一份計劃書。看著計劃書,再看著學生做事認認真真、開開心心的樣子。我感受到:數學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而是要教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鮮活的情境中去體驗、去享受數學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是學生生長、成長的空間。以人為本的現代數學課堂應當少一點禁錮,多一點自由和自主。課堂上,教師多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多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多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多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由去飛翔。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才會有潛能開發、精神喚醒、彰顯獨特,才會有怦然心動、浮想聯翩、悠然心得,才會感受到這樣的課堂是活躍的課堂、創造的課堂、享受的課堂。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