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鷗
摘 要: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意義出發,簡要論述了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完善自身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分層教學;有效策略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一、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體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模式,對于推動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其具體表現為:首先,分層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識結構、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其在教學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客觀條件確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公平的發展平臺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靈活引進現代教學模式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而在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則可以幫助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準確把握每一個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以提高教學效率。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1.學生層面
分層教學的第一步自然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合理的層次劃分。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劃分中,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以及學習能力進行三個層次的劃分:A層次為數學基礎扎實,新課接受能力較強,學習態度端正且成績優秀的學生;B層次為數學成績處于中游,能夠領會消化大部分學習內容,且學習態度一般的學生;C層次則為數學基礎薄弱,成績較差,知識接受能力不高,且學習態度消極的學生。其次,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層次的劃分,由于層次劃分的基本標準是動態的,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變化對層次進行流動管理,這樣可以為B、C層次的學生確定奮斗的目標,進而激發其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授課層面
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案,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能夠根據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完成教學目標,又能夠在原有的學習水平上有所提高。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注重知識講解的全面性,既要讓學生在練習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又要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立足于教材的重難點,利用課后習題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將重點放在“打基礎”上,以幫助學生完成數學概念、數學公式的理解與記憶,并適當進行基礎練習。例如,在“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讓C層次的學生初步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分析方法;讓B層次的學生能夠正確完成此類問題的列式與解答;對于A層次的學生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自主分析、比較、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這樣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量力而行,完成學習目標,提升學習自信。
3.訓練層面
訓練環節是教學中發現學生問題,及時糾正錯誤,實現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有層次性的訓練內容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進而完成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在分層教學的訓練層面,教師可以將訓練內容確定為兩個部分和三個層次,所謂兩個部分是指試題中既要包含必做題,又要包含選做題,而三個層次則是指題目中必須包含基礎類題目、變形類題目以及綜合拓展類題目,例如,在“分數乘法”的練習設置中,教師應該為A層次的學生設計應用拓展練習;為B層次的學生設計同分母分數相加與分數乘以整數之間的關系一類的題目,為C層次的學生設計分數乘以整數的運算法則練習的基礎性題目。
4.考核評價層面
教學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收集教學反饋,增強學生繼續學習信心的重要環節,在分層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一刀切”的教學評價方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有差異的評價體系,例如,某教師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評價中,設計了甲、乙兩套試卷,其中甲試卷主要為A層次以及部分B層次的學生準備的內容,這其中的題目不僅包括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中的重難點練習,還包含附加題目,以考查學生舉一反三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而乙試卷則是為C層次的學生和成績較差的B層次的學生準備的,這份試卷中多數為基礎知識,集中考查了學生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法則的運用,進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運用分層教學可以兼顧小學生的基礎性及發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模式,然后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格特點以及思維能力去開展教學活動,進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齊明清.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6(31):139-140.
[2]寇學昭.淺談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J].學周刊,2016(32):125-12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