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元
摘 要: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當前,湖南省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發展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教師科研已經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教師關注的熱點。本文從生態學視角尋求對湖南省高職院校教師從事科研的生態狀況發展進行深刻的認知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師;科研生態學;教育生態學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課題《湖南省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生態狀況發展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XJKO13CZY146.
1 教師科研的生態位
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以其相互關系與作用機理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生態學所強調的關聯性、系統性等核心理念改變了過去狹隘的教育理念——以教育論教育,而是將教育置于一個更加系統的關系中,更利于教育問題的解決。
教師科研生態是教育生態學中重要的一個子系統。我們將教育系統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那么,教育生態系統既是一個包含學校、教師、學生等生態因子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又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或生態因子。因此,教師科研也既是教育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又與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個生態因子相互關聯。教師科研的生態系統作為其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它的研究成果必然地作用和輻射到系統的其它因子,從而影響到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和動態平衡。由此可見,教師科研生態處于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位置,并對我省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我省高職教師科研生態發展的現狀
教師科研生態是與教育生態系統內所有生態因子——學校、學生和教師都會產生相互關聯,只有在這些因子之間彼此關系和諧融洽,教師科研才能最大效率地發揮其作用,才能有效作用于整個教育生態系統,實現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發展。事實上,我省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生態發展過程中因與其他生態因子間產生了一些互相不適應的狀況,進而導致目前教師科研生態發展的現狀不符合快速發展的湖南省高職教育事業。
2.1 生態鏈脫節:教師科研與教育教學相脫離
一直以來,我省高職教師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呈兩條平行線的狀況發展。原本,教師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有著緊密的生態關系,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科研的起點,更是其歸宿。教師科研存在的主要目的便是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實踐的質量,教師科研的價值就是要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他們從事教科研工作的源動力也是用來服務教育教學實踐。但現在,二者的脫節直接導致許多高職教師出現被動科研或不研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高職教師專注于教學實踐,認為教師的主要精力和任務就是教學,科研有時間和精力就搞,無則順其自然。由此,從生態學角度看,教師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的脫節將不斷派生出各種相互關聯的問題。
2.2 生態失衡:科研成為教師成長的負重
據調查,我省高職院校教師普遍排斥科研、懼怕科研。但目前做科研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師的必修課,無法逃避。于是,科研成為了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成長的負重,高職教師科研生態嚴重失衡。一類科研生態狀況是我省高職教師的科研能力本身不足,將科研看成洪水猛獸,自覺無力承擔,產生望而生畏的心理。還有一類就是教師評職稱型。這部分占高職教師的95%以上,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職稱,因此,老師們都全力以赴。但在調查中發現,在進職講師副教授教師中又有69.7%的教師科研結題選擇以論文為科研成果表現形式。如此一來,科研和論文又成為了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外又多了的負擔,因此許多教師一旦結題交差,就再也不談課題;一旦評上職稱,就再也不碰科研。
2.3 生態規律的悖行:教師科研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少
據調查,教師科研成果最終轉化為教學實踐應用于學生很少,甚至于可以說,教師科研的成果對于學生的發展毫無作用。與本科院校相比,我省高職院校培養的對象不同、目標不同,對科研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高職院校許多教師為科研而被動科研的現象很多,科研脫離教育教學實際,科研的成果作用于學生也就很少或沒有了。甚至于有些教師搶占各種政治熱點,盲目跟風而忽略學生的獨特性,選擇一些時下流行的主題進行課題研究,更是違背生態規律。這些忽略教育生態系統規律和生態機制,都將破壞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和諧平衡。
2.4 學??蒲猩鷳B環境的缺乏
目前我省的高職院校都是教學型的,教學科研并重的高職院校幾乎沒有,因此,這也是我省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教學發展很快,教師科研發展滯后甚至于低效用性的根本原因。首先學校領導的重視不夠。在調查中,許多職業院校的相關科研會議的召開幾乎沒有。其次學??蒲行麄鞑坏轿?,學校沒有營造出和諧融洽的科研氛圍,少數高職院校會在年終大會上宣讀一下本年度的科研表彰。再次從事科研工作,離不開中國期刊網、萬方等數據庫,離不開必要的科研經費支持,離不開必要的實驗條件,更離不開做科研的學術氛圍,而這一切,在高職院校中是相當缺乏的。同時,從事科研的高職教師在科研過程中,各自獨立研究,缺乏合作和共享意識。從生態學角度來說,學校作為教育群體系統,教師作為因子,群體系統本身缺乏,因子動力又未能與群體系統充分聯系結合,從而導致教師科研的低效用性出現和生態狀況發展滯后。
3 生態學角度的應對措施
3.1 加強教師科研生態因子聯系
加強教師科研生態因子聯系就是加強學校、教師與學生間因子的聯系,其實際就是要改變當前教師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脫離的狀況。我省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科研管理部門必須在引導學校和教師的科研方向上下功夫,各級主管部門在課題立項上要大量增加高職教研項目,允許也應該提倡教學與科研并重的高職院校。其實我省高職院校的教師對于職院教育科研比起本科院校的教師而言有更大的科研優勢,這種優勢把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的實踐性而作用于學生。這樣,從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煉理論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再作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也就是學校-教師-學生間因子的聯系運用。通過教師科研把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融合,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是優化教師科研生態狀況的有效方法。
3.2 量力而行的科研機制保障了教師科研生態的和諧與平衡
量力而行的科研機制,即不同的教師科研主體根據自身能力開展不同類型的課題研究,提高他們的科研興趣,讓其充分感受到科研的意義。對于評職稱型教師,就是要消除其對科研的畏難情緒,鼓勵教師個人根據自身教學問題,提倡問題即課題的理念去嘗試學校的課題研究;對于已經為副教授層面的教師,學校層面可以組織科研團隊開展省級以上較大的課題研究。這正是運用了量力而行的科研機制,為每位教師都提供了適當的科研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教師認識到科研與教學實踐的實質,實現了學??蒲猩鷳B環境和教師科研生態狀況之間的平衡發展。
3.3 保障科研生態鏈中的過程環節
課題研究過程是研究成果的保障。在科研生態鏈中,應對各級課題進行了嚴格的過程管理,還要對科研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也要對課題的定期開題,中期檢查,結題檢查等過程都要進行指導。特別是對具有階段性研究成果的課題進行觀摩和指導,使課題研究成果作用于學生,讓教師與學生發展緊密聯系,實實在在地將課題研究的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科研與教學實踐真正融為一體,達到科研生態鏈中有機銜接。
3.4 優化學校科研生態環境,多樣評價機制激發生態群體動力
首先領導重視,大力宣傳教師科研。其次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通過高津貼、高配套經費資助、高獎勵等各種途徑改善科研人員的待遇;再次高職院校既要開通必備的科研信息途徑,加強科研的信息交流;并聘請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進校,加大學術交流;也鼓勵高職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使其能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學術信息,加強科學研究工作。這樣既改善了學校科研生態環境,又創設了良好的科研生態氛圍。
同時,學校必須配以多樣的評價機制激發生態群體動力,才能產生實質的效果。從生態學的角度,是用聯系系統的眼光去看待教師科研,分析當前教師科研生態狀況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并從維護教育科研生態系統和諧穩定,進而保持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也是教育科研生態的核心要義。通過多樣的評價機制,在規范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時,也改變了單一的成果評價方式,增加了學校和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和課題研究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吳林富.教育生態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陳娟.從生態學視角看一線教育科研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基礎教育參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