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 要:隨著國外高等教育機構與我國高校交流的不斷增多,國外教育體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本文通過對中外高等教育進行比較,了解中外物流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的異同,分析得出在物流管理方面中外高等教育的差異對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最后提出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等啟示。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高等教育;啟示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體制也應適應國際需要。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外高等學府間有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這也使得外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顯著,部分國內高校開始效仿國外大學實施學分制改革。另一方面,隨著近幾年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漲船高。尤其是國際貿易的持續發展,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國際環境下的從業能力。因此對中外物流管理高等教育進行比較,了解二者之間的異同,對于我國物流管理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國外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本文分別在歐洲和美國各選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進行介紹。美國約有50余所大學開設了供應鏈管理或物流管理專業,教育層次設置齊全。經過40多年的實踐與發展,目前美國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其主要特點:以基礎概念、理論、方法為學科體系主線;以經濟學、系統科學、管理學為學科理論與方法基礎,借助現代信息、管理、物流等技術,結合儲存、貿易、運輸等實際需要構筑的學科體系。以美國邁阿密大學為例,該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是以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為主線,開設物流戰略管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配送系統設計、運輸與倉儲的規劃與管理等課程。同時,在課程設置中注重信息技術與信息規劃方法的使用和開發。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水平,還開設其他學科的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運籌學、市場營銷學、國際溝通、管理會計等。此外,他們根據各門課程之間的前后邏輯關系,構建合理的體系。學生能夠清晰的了解專業核心課與前期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在學習前更有目的性。在實際應用方面,每門課程教授一項實務技能,若干門課程的學習融會貫通使學生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歐洲的應用型大學—丹麥VIA大學,開設面向制造業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行任務導向型的學期教學計劃安排,每個學期都設有一個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每個學期的學習過程更有目的性,適合學分制的教學計劃安排。為防止培養計劃與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脫節,該大學進一步明確抽象、籠統的培養目標,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將每學期的教學內容分為核心課程和輔助課程。第一學期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真實的市場,學習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和各類經濟現象。對本專業的研究對象進行了解,并學會在實際中準確識別他們。主要課程包括:營銷管理、供應鏈管理、庫存管理、數學基礎、技術制圖以及學期任務。第二學期主要學習市場需求預測和產品計劃制定的相關知識,生產過程相關的課程。主要課程包括:產品技術、產品計劃制定、Excel使用、預測技術、統計學、經濟學等;第三學期主要學習流管理的知識。生產建模與倉儲布局設計、采購管理、生產運作與質量管理。采用項目化教學法,圍繞每學期的課程將企業實際項目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此外,還開設學期課程融合項目,將所有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并在實際案例中應用。最后是學研項目,即將社會工作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項目。這些項目構成的實踐體系層次分明,可以實現學以致用。到第四學期后學生基本學會知識的應用方法,所以將部分實踐類項目的開設順序調換。開設的課程包括:價值鏈優化課程模塊、工作實習機會引論、金融方法及其在投資中的應用、戰略管理、科學論、價值鏈設計、成本理論與預算編制方法等。第5學期,為期20周的企業實習。第6學期開設的課程有:流程再造與專業化、管理方式和溝通方式的改造、產品研發管理的改造及選修課。第7學期主要學習談判、商務模式。隨著年級的增加,從第四學期開始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我管理的方式。提供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讓企業提出問題由學生來解決。每學期期末有2周實踐周,由學生解決企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畢業論文也是如此。
2 對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發展的啟示
1.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更好的體現素質教育,推廣實施微課程、互動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相結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層次由“聽懂、理解、掌握”進一步延伸到“批判和創新”。
2.要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使課堂成為師生交流思想、分享知識和經驗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獲取知識成為良師益友。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新奇想法,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問題,在爭論中深入理解知識。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關心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根據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
3.通過外出學習、培訓以及同行交流等活動不斷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及個人修養,適應教育、教學發展新需要。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要求教師在掌握本門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具備相關專業的知識。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和學科發展及時對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為講授內容補充新鮮血液。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才能誨人不倦。
參考文獻
[1]林金輝,劉夢今.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部教學質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4(5).
[2]陳麗萍,朱玉成.中外合作辦學省級政府教育統籌試點實施情況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77-83.
[3]閔文.中外合作辦學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J].新校園旬刊,2015(11).
[4]郭麗君,李慧穎.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制度與文化分析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4(5):49-54.
[5]朱之紅,常學洲.論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辦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4(2):50-51.
[6]楊欣,趙庶吏,李英軍,等.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