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載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模式。本文從市場、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文化產業核心要素,探討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文化產業;基本規律;發展模式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載體,文化產業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屬于文化經濟學的概念。文化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只有能夠作為商品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產業形態文化才能經營運作。“作為產業形態的文化是哪些有償供給型的文化產品,即文化產業部門向社會和消費者提供的,人們必須經過購買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務。” [1]文化產業通過生產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務的方式直接參與到國民經濟的運行之中,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模式。
1 文化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文化產業是指生產文化產品或提供文化服務以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要的行業門類的總稱。”[2]把文化產品和服務作為商品,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發展首先應該遵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個商品生產的普遍規律。文化消費市場與文化供給能力,文化資源配置、投資、價格、成本、回報率等都要遵循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體制,并受其調節。與此同時,文化產業以滿足人們的思想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把文化價值資源轉變為社會經濟效益的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有自己的特殊規律性,既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又要遵循社會價值規律。文化產品具有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的雙重屬性,文化產品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辯證統一,其生產經營活動同時具有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智力創造的物化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具有經濟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基礎。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社會產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從教化、益智、認識、審美、倫理、凝聚與傳承等方面發揮著文化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標準與國家意志密切相連并傳播著價值觀念。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由政府宏觀調控與指導的規律性,以及文化消費與社會經濟增長相適應,與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相適應,與社會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和制度相關聯的規律。
2 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產業的基本規律是駕馭文化產業這輛車的操作規程,掌握這個操作規程要厘清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文化產業發展有市場、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產業不同領域的實踐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
1.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市場是文化產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市場的文化支付能力,構成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社會的物質生活是文化活動的基礎,人們只有先滿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談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費。如,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的麗江文化產業市場,聯結著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供、銷,麗江的文化產業發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場,文化與旅游無縫對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產業鏈,在旅游演藝產業中實現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長期的盈利效果。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人均GDP、城鎮化率和服務業三組數據所占GDP比重跨入臨界點,文化消費市場將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發展將成為增速最快、潛力最大的中堅力量。
2.資本主導型發展模式。資本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這里所說的資本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即資金,與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點是流動性、增值性和傾向性,通過投融資,資本從各個領域進入到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領域,再進入到文化產業的流通領域。“如此不斷循環往復,完成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實現資本的增值和利潤最大化。”[3]隨著文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資本更傾向于流向具有創新創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
3.文化資源主導型發展模式。文化資源包括歷史的和現代的文化資源,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資源,等等。文化產業具有文化與商品雙重屬性,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越來越凸顯。有的學者認為“文化產業是資源加技術,通過‘審美實現經濟事實。”“審美”即打動人心,吸引公眾,這是文化產業的本質規定性。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文化特色、保持狀態、知名度、獨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蘊藏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如:麗江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市,根據打造“麗江文化硅谷”的目標,堅持以“自然為本,特色為根,文化為魂,市場導向”的方針,打造的“文化演藝、文化旅游、文化傳承”三大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主導型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導型發展模式。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內涵、創意為核心的智力與技術密集的產業,文化產業的人力資源“突出地表現為智力性、能動性、資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過創意與開發使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意人才、創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劃人才、生產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傳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產業最重要的第一資源。
5.科技主導型發展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科技、廣播電視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給文化產業帶來的不僅表現為業務類型、市場范圍、傳播媒介等產業特征的創新,更關鍵的是互聯網改變了文化產業的思維模式。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加強文化產業的科技實力,加強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要加強文化產業與相關科技產業的有效對接,彼此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二者的更高效發展。
6.政策主導型發展模式。國家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扶持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是文化市場,國家通過文化管理體制、文化市場準入制、文化投融資機制等改革,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麗江演藝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看,麗江文化的發展速度和產值與文化體制改革,以及與改革配套出臺的鼓勵政策有密切有關,過去的麗江演藝產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紅利”,隨著文化產業回歸文化市場,隨著產業支持性政策向市場建設性政策的轉變,隨著“特惠性政策”轉向“普惠性政策”,將來的麗江的文化旅游產業必將從政府轉向市場,發展速度下降,文化產業將會回歸到“常態化”的發展速度。
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產業的主導發展要素得來的,文化產業還可以根據品牌、版權、服務、產業鏈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文化市場競爭激烈,但商業模式始終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文化產業從業者需要洞悉市場變化,從文化產業新的發展趨勢分析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最終將文化產業企業的發展戰略與文化消費市場需求相結合,營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孫安民.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孫安民.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偉,車南林.文化產業精要讀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書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征[J].經濟與管理.2015.
作者簡介
和肖毅(1962-),男,納西族,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產業。麗江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麗江文化產業研究》前期成果。